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1月04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1月04日   01 版)

        巴金如何“主旋律”?

        都知道电影《英雄儿女》是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但在当时却看不到它的文学母本。不知为什么,这几天我突然想看看一直未有机会读到的巴金的《团圆》,就请巴金文学馆副馆长周立民先生发来一份《团圆》的电子文本。这篇小说收在巴金全集第11卷中。为什么会突然萌发这一想法?因为不断听到有关部门呼吁,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主旋律”的精品力作,但却罕有激荡人心的佳作问世,原因究竟是什么?《英雄儿女》无疑是“主旋律”的成功之作,它对我们今天的“主旋律”作品创作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吗?《团圆》不是巴金的重要作品,更不是最好的。可以说在他的作品中甚至属于一篇“应景”之作。就是这样一篇即时反映时代生活的“应景”之作,却产生了排山倒海般激荡人心的力量!今天的作家,谁能写出让人连看七遍也不生厌的“主旋律”作品?(详见3版)

        文化幌子,强取豪夺?卡夫卡遗稿之争白热化

        卡夫卡于1924年去世于奥地利,其手稿保存在密友和遗嘱执行人马克斯·布罗德手中。1939年,德军攻入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前5分钟,布罗德上了最后一班出城火车,从布拉格逃往巴勒斯坦。他随身只带了一只行李箱,里面装着卡夫卡的手稿。1968年去世前,布罗德将手稿交托给了女秘书兼情侣埃丝特·霍费。以色列政府和文化界视遗稿为国家公产,与霍女士长期对峙,对其外卖手稿的企图一向严防死守,直至她2008年以101岁高龄去世,方对其两个古稀女儿埃娃·霍费和露特·魏斯勒发起讼战。霍家本已与德国马尔巴赫的德语文学档案馆达成协议,要将卡夫卡-布罗德档案打包卖给后者。2010年7月,以色列法官不顾被告坚拒,下令强行打开特拉维夫和苏黎世的十个银行保险箱,清查手稿。(详见4版)

        评论家眼中的2011中国文学

        我们的文学视野可能是有问题的,批评家们能否真正面对当下丰富多采的写作和阅读?有些作家,在网上、在书店里,已经得到读者的高度喜爱,却迟迟不能进入文学批评家的视野。文学的变革在默默地发生着,批评家需要跳出文学期刊的视野——当然文学期刊首先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如果盘点散文看不到李娟,盘点小说看不到刘慈欣、阿乙,那么这里边是有问题的。关在狭窄的视野里,喜欢和注意到的都是熟悉的作品。(详见22版)

        如何解读出版悖论?

        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个年代,做什么都必须突出政治,出书只强调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结果出版了不少图解政治、宣传口号的书。这种极端的片面性,也是一种对悖论的认识误判,曾使出版业蒙受很大伤害。改革开放后,这种错误认识受到批判,不提“出版为政治服务”了,但有些人仍受旧思维的影响,对这种误判有了新的表现。如有的沿袭计划经济思维,为了表现业绩和得奖扬名,不问是否需要,不讲经济核算,热衷花大钱去做超豪华系列书,后来有不少都成了赔钱的压库书。市场经济发展以后,有的又走向另一极端,强调出版社自收自支,把经济效益绝对化了,出书以是否能赚钱来衡量,其结果不仅导致学术著作出版难,还助长了市场上各种俗书的泛滥。(详见28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