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今年年初,丹麦推理剧《罪》(Forbrydelsen)登陆英国,在BBC四台播出首季时更名为《杀》(The Killing),大为轰动。第二季于上周六开始播出,盛况空前,当晚观众突破80万人,再次证明它已成为超越地域、语言和阶级的文化现象。
这是世界上最好看的电视剧集。有人为了保险起见,或许要给这句话加上一个“之一”,但《电讯报》拒绝这样做,该报文化记者尼奇·杰拉德毫不犹豫地用了“最”字,导语中写道:“《罪》重返我国荧屏,提醒咱们,北欧的谋杀推理剧为啥能把咱们统统震死(knock us all dead[直译])。”
被震的不仅有家庭主妇,还有无数大学教授,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夫妇也位列其中。提及《罪》,首相和首相夫人萨曼莎赞不绝口,连夸这是丹麦人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就连《卫报》这样的左倾知识分子媒体,也在其网站开通了专题网志,请作家主持,每次播出当晚便与读者深入切磋。
BBC并不常买外语剧,《罪》播出时保留原声,配以英文字幕,大段大段的对白,错综复杂的线索,平行前进的故事,甚至发音古怪的众多外国人名,英国观众一路看下来,想必要吃力许多。媒体亦为这样一部“字幕版慢剧”在英国如此火暴大感惊讶。统计数字表明,首季《罪》在英国的收视率超过了大红大紫的美剧《广告狂人》(Mad Men),将它评为佳作的观众比例则达到了创纪录的94%。
第二季的一个喜人变化是,BBC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控制了字幕中强力字“f** k”的出现频率。在第一季中,北欧人民日常生活中几乎一切用以诅咒、发泄不满或表达惊喜的虚词,无论软硬,皆成了英文字幕里的同一个脏字。
英国出版商麦克米伦已与《罪》的编剧索伦·斯维斯特鲁普签约,买下该剧的小说改编权,另请优秀推理作家进行文学再创作,预计2012年秋天成书上市。
近年来北欧推理文学大盛于世界,尤以瑞典已故作家斯蒂格·拉松的“千禧”三部曲热度最高。但他的同胞亨宁·曼克尔成名更早,其侦探沃兰德系列畅销全欧已有10年,瑞典本国同时拍有系列电影和电视剧集,多年不衰。BBC不仅引进过原版,还亲自到瑞典制作了自己的沃兰德系列,由头牌大名星、以演绎莎翁剧作闻名的肯尼思·布拉纳主演,均十分叫座。瑞典黄鸟公司则将拉松的三本小说搬上了大银慕,公认黄鸟版的电影比小说原作更好看。
丹麦女演员索菲·格拉布尔扮演《罪》剧主人公、女警官萨拉·隆德,首季常穿一件手工织就、松松垮垮的黑白花套头毛线衣,竟然成为全民时尚。该剧制作也高度精良,以冷静的现实主义,触及国家和社会的多种敏感问题,如移民、恐怖主义、宗教冲突和政坛黑幕,虽节奏缓慢,处处节制,从不故弄玄虚,但每到紧张之处,却绝对令人窒息。
《电讯报》的尼奇·杰拉德在前述文章中强烈贬低了美国推理剧,指其一味求快求变,殊不知像《罪》这样,慢下来才有悲伤,有思考,有令人把心儿提到嗓子眼的停顿,在破案过程的间隙中,才有或美好或无奈的生活奔涌而入。尽管它也有瑕疵——如政治和家庭两条主线的勉强绞合,但它真正令人景仰、充满魅力、精彩绝伦的原因,恰恰在于其乖戾、悲伤、在这个快节奏剧情时代里无与伦比的缓慢,以及最重要的、对日常生活的再现。剧中人一如你我,千辛万苦构建起的个人世界,却在一瞬间垮塌,即使能苦撑一时,也将在悲伤的重压下慢慢碎裂。这或许有修补的希望,或许永远无法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