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新人齐出:加纳裔女作家埃茜·厄杜坚获加拿大文学最高奖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1月16日   04 版)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33岁的加纳裔加拿大女作家埃茜·厄杜坚(Esi Edugyan)以其小说《混血布鲁斯》(Half-Blood Blues),获得了加拿大最重要的年度文学奖——吉勒奖,并获奖金5万加元(约合人民币31.2万元)。

        颁奖典礼于11月10日在多伦多举行,厄杜坚女士在台上大喜过望,笑称:“我可以明天死掉。喜事盈门,再不能指望还有更好的一年了。”仅仅两个月前,她生下了头胎女儿。

        《混血布鲁斯》是厄女士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通过巴尔的摩老爵士歌手西德尼·格里菲斯的叙述,将读者带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格里菲斯的德国朋友、小号手希罗尼穆斯·法尔克突然在巴黎被纳粹逮捕,从此失踪。多年以后,格里菲斯受邀前往柏林,参加一部以希罗尼穆斯为主题的纪录片首映,才了解到朋友失踪期间的遭遇。

        以当年德国流行的蔑称,希罗尼穆斯·法尔克被唤做“莱茵兰杂种”(Rheinlandbastard),此称谓专指一战后,法军占领德国莱茵兰时,军中黑人士兵与当地妇女生下的混血后代。

        厄杜坚生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卡尔加里,父母均为加纳移民。她现居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维多利亚,2007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做访问作家时得到灵感,遂有“莱茵兰杂种”的构思。

        吉勒奖由多伦多富商杰克·拉宾诺维奇创办于1994年,用以奖励加拿大最佳小说,“吉勒”一名来自拉宾诺维奇因癌症去世的妻子,文艺记者多莉丝·吉勒。去年该奖的获奖作品是约翰娜·斯基伯斯拉德(Johanna Skibsrud)描写越战创伤的小说处女作《感伤主义者》(The Sentimentalists)。

        加拿大文坛新人崛起

        新人扎堆崛起,使即将结束的2011年成为了加拿大文坛值得特别关注的一年。本年度吉勒奖的六人决选名单赫然出现了一老五新的局面,其中两位此前默默无问的西部青年最为耀眼。

        33岁的埃茜·厄杜坚和36岁的帕特里克·德维特(Patrick deWitt)不仅双双进入了今年加拿大三项最重要文学奖——吉勒奖、总督奖和罗杰斯作家信托小说奖的决选,亦同时入围了英国布克奖的终决阶段,极为引人注目。结果厄杜坚上周捧得吉勒奖,德维特在11月1日获罗杰斯奖,总督奖将在北京时间今天颁奖。

        德维特生于温哥华,今年广受赞誉的《姐妹兄弟》(The Sisters Brothers)是他的第二部小说。一同入围吉勒奖终评的,还有38岁的多伦多作家大卫·贝兹莫吉斯(David Bezmozgis)和41岁的琳恩·科迪(Lynn Coady)。贝兹莫吉斯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六岁移民加拿大,曾在去年被《纽约客》杂志选入20位40岁以下的最佳作家,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自由世界》(The Free World)记录了苏联时代一个犹太人家庭的悲剧命运。科迪女士来自阿尔伯塔省的埃德蒙顿,所著第三部小说《对手》(The Antagonist)描写了一个大块头对背叛他的作家旧友实施复仇的故事。另一位西部女作家、来自温哥华的祖齐·加特纳(Zsuzsi Gartner)虽非青春年少,其入围作品、短篇小说集《塑胶炸药伴我行》(Better Living Through Plastic Explosives)却只是她出版的第二部成书作品。

        吉勒奖的决选名单通常只有五部作品,今年扩为六部,于是有不怀好意者猜测,评委会看见五位新人,心里发毛,这才拉入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作陪,将其新作《猫桌》(The Cat’s Table)填入其中。

        尽管新人齐出,但吉勒奖评委、著名作家安娜贝尔·利昂认为,今年的入围作品“好得惊人”。她说:“这些书不仅是加拿大的力作,也是世界级的力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