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霄)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古体诗词创作学术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研究院院长袁行霈表示,这次论坛的举办发出了一个信号,古体诗词的创作已经引起各方的重视,这与中央提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与古体诗词创作成就有关,也与广大群众对古体诗词的强烈爱好有关。
据悉,目前,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有1.8万人,加上省、县级诗词学会的会员共有百万左右,刊发古体诗词的刊物近千种,《中华诗词》每年发表至少几十万首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伯农说,现在诗词队伍大,作品数量多,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质量,一个艺术门类要繁荣,要靠精品力作来说话,没有在群众中普遍传颂的新作品,再怎么讲诗词振兴也缺乏力量;二是青年人参加诗词活动少,诗词队伍构成主要是中老年人,如何培养年轻的诗词作者有待努力。雷抒雁认为,旧体诗的生命不在于旧体诗的形式,而是在写旧体诗的诗人。有一些旧体诗深度思考的含量少,比较浮浅,但是旧体诗词中很多元素对新诗来说非常宝贵。北京大学教授钱志熙认为,古体诗词复兴最根本的原因,是诗词品牌以及古体诗词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现在我们既要研究古体诗词,也要了解新体诗词的发展,旧体诗词还活着,对于我们研究古代诗歌史也起到一定作用。他认为从五四以来,诗词创作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诗词创作的艺术水平在下降。
如何在新形势下创作出反映时代要求、符合群众需求的诗词作品,需要诗词界人士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和实践探索。原《诗刊》主编叶延滨认为,古体诗词和新诗要互相学习、并行发展,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包容。新诗作者应该向旧体诗作者学习“懂规矩”,旧体诗作者要向新诗学习敢创新、敢冒尖。褚水敖认为,近百年来中国诗歌始终没有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新诗没有很好地解决民族化问题,二是古体诗词没有很好地解决现代化问题。石家庄原作协主席刘征说,“我一再呼吁旧体诗词的作者要多读点经典的新诗,讲点规矩,讲点韵律,实现回归古典化。而新诗的作者多懂一点传统诗词,尽可能使自己的诗有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