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为学生而做,必须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好教材的价值在于适合教学要求,激发学生思维。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历时四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以下简称西经教材)教材终于面世了,它在理念、体系与内容、体例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尤其是教材中的评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创新意识、深化教学改革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一、教材体例的突破及其告白
在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市场上,西方经济学教材阐述方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原汁原味阐述型。即按照一定的体系对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内容进行串联、综合,包括影印版、翻译版和本土版,例如曼昆版、萨缪尔森版、厉以宁版、黎诣远版、尹伯成版的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教材;另一类是阐述加评析型,国内教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西经教材,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高鸿业版和李翀版的西方经济学微、宏观部分。这种教材的体例形式是在对其基本内容阐述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和分析。以李翀版的《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李教授的教材内容中有一小部分是把西方经济学有关原理的形成过程以及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比较,以开拓读者的视野。但他在书中明确指出,“应用”和“评述”这两个部分可以不作为教学要求。即使在近年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际中,有些使用该类版本教材的教师还是认为,教学逻辑不严谨,无法自圆其说。于是就避而不讲,留给学生自学。
2011年7月出版发行的西经教材有两级评析,即不仅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对该章所介绍的重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且在“导论”部分进行总的简要评析,在评析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评析的体例打破了国内外大多数本科经济学教材一主独论的叙述模式,在一本书中,有两种主论者,即对一种理论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考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拷问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值得指出的是,西经教材的这种框架和体例,是西经教材编写组在全国多个省市的高校进行广泛调研、召开研讨会,比较国内外多种版本同类优秀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的。西经教材的内容也是经过编写组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后、几十次地修改而成。以此主教材为基础,正在陆续配套教学课件、智能题库、习题解析、案例分析等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源。
在西经教材中,对于西方经济学观点进行评析,除了它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一点之外,它在昭示我们:
一是一个理论再缜密,也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经济学是经验科学尤其如此;二是相比于书中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言,也许我们更应该重视这本教材的教学导向性,关注这种体例对大学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的影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养成的重要助推意义。
批判性思维在Coon 和Mitterer看来是关于信息、观念、论证辨伪求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反思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在于冲破盲从,学会独立思考,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众所周知,培养经济学家以及其他各种规格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计划如何贯穿落实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中,一直以来是教育界探讨和亟待深化的重要课题。不仅如此,对于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改革开放以来也从来没有像当今这样,教育界上上下下如此之重视,尤其是将此项列入《2011-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二、批判性思维适应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需要:从传授知识到质疑知识
深化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思维培养不了创新型人才,教学要传导的是凸显质疑式思维,从传授知识到质疑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苏格拉底问答法”,也可以说是最早使用批判性思维的典型,至今被奉为教学的经典之法。
西方经济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中国的,在学习、借鉴的思维主导下,国内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材方面,我们学习、领会得多,提倡独立思考、质疑得少,对于评析重视不够。而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身在国外有一批如马歇尔、萨缪尔森等大师级的学者不断吸收、归纳、综合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它虽然学派林立、争论百出,有些争论甚至还衍生出新的学科领域,带动经济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大发展。但在国内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由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维等存在种种差异,在教材篇幅和教学课时等有限的情况下,许多西方经济学教材和教学也只能针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做一些一般的梳理和讲解,无法反映西方经济学波澜壮阔的发展过程;只能讲清西方经济学家的主流理论,省略争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枝干部分。这样容易造成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主流经济学家这一派是这样说的,不知道另一派主流经济学家有不同观点;只知主流经济学是各种观点,不知道非主流经济学家也有异议。
诚然,经济学教育是分层次的,我们不可能给经管类大学生甚至是所有的本科生面面俱到地讲解西方经济学理论,正因为有选择、有主次、有重点和非重点的阐述或讲解西经理论。所以,西经教材的兼有二级评析的体例及其内容,与其说是经济学教学建设之需要,不如说是教学理念更新之必然;在教学环节上未必就按照教材的逻辑进行讲述,教师可以依照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也许这些评析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完善的地方,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个讯息甚至是导向,反映了人们在教材建设中求思辨、求学与思结合的趋向,培养反思意识、批判思维比掌握评析的内容可能更重要。
三、遵循认知规律,转换教学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进,国内大学教育要培养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的人才,首先要养成辨析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要改变目前的训练和传授知识的积习,好的大学教育模式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建设是基础,转换教学思维是关键。
西经教材的评析采取二级评析方式就是要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养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我们在西经教材中可以看到,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在反思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政策的创新力,有的也在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求答案。为了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辨是非的能力,辩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我们以科学的教学态度,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西经教材,它无疑对于我们培养学与思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做了一个有益的探索。
按照认知规律,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区分概念的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到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从一般的定义入手,逐步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在有意想象迅速增长中逐步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起来。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需要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仅仅靠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根本无法达成,首先是对基本理论知识不能人云亦云,学会在理解领会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批判。在基本知识的积累中,批判性思维及其他各种思维意识和能力提高了。经济学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也是如此的。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经济学教材建设和教学组织是关乎几代人的大事,要培养经济学大师级的人才也要培养经管高级人才。学习的真谛在于学习者深入地反思和总结,理论之树长青也在于研究者的不断追问和探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之树“枝繁叶茂”就在于面对复杂现实经济问题,不断有新的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无论是学术传承还是教学思维、教材逻辑旨在提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能力,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就更加有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