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1月09日 星期三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小说世界

    李惠茹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1月09日   11 版)
    《奥丽芙·基特里奇》,[美]伊丽莎白·斯特劳特著,张芸译,南海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29.50元

        荣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的《奥丽芙·基特里奇》给我们呈现了美国小镇普通人物平淡中充满张力的生活。这是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第三部作品,有人说她具有大师的潜质,这是一部大师级的杰作。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1956年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从小在缅因和新罕布什尔的小镇长大,在贝茨学院毕业后又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她于198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她的不少作品发表在《红书》和《十七岁》上。她的《艾米和伊莎贝拉》获得2000年度的桔子奖提名。《奥丽芙·基特里奇》则获得了2009年度的普利策奖。后来此书又在意大利获Premio Bancarella奖,据说是海明威之后第一个获该奖的美国人。  

        小说人物众多,形形色色兼备。总共有101个人物,仅基特里奇家族就出现了9个角色。有药店老板、数学教师、足球明星、肥胖的运货员、理发师、女招待、前大学教授、收银员、木匠、医院行政人员、会计、护士、房东、警察、五金店老板、木材厂工人、校医、杀人犯、士兵、学生等等。这些涉及广阔领域、关系复杂的角色有的互相交织,有的各自为政,共同构成小镇的社会网络,演出着各种人生的悲喜剧。如此大量的角色撑起分量沉重的芸芸众生相的全貌,甚至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找到跟自己类似的那款人物。

        结构的别致足见作家营造、用心之细密和精湛。这部作品其实是用13个故事构筑起来的长篇,而这13个故事又各具相对的独立性,其中绝大多数故事的核心人物则是女教师奥丽芙·基特里奇,她时而充当某篇小说的核心,时而又在某篇小说中飞速地露个面,目的是把全书构成某个更为宏大的有机体。全书人物活动的地点集中在一个小镇,有些人物反复出现。这些故事,有的写在某个男子的葬礼上妻子刚刚获悉丈夫对自己的不忠,有的写发生在医院里的人质事件,数学老师奥丽芙充当着把这些故事勾连起来的角色。这13篇小说中写得最弱的正是她飞速露个面的那两篇。没有奥丽芙,这部小说似乎就会游移不定,好像脱离了锚的船只。这部作品,既有长篇的宏观视角,架构可作长篇来读,同时其中的要素又体现了杰出短篇的特质:选取生活中瞬间的碎片,用特写来讲述完整的故事,所谓的以小见大。

        探索活的精神世界,切入复杂的性格深处,矛盾中浮现立体的人格。奥丽芙是个复杂的人物,并非我们一目了然的那种好人,有时在邪恶和善良的怜悯心之间摇摆。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人都是费解的谜团,奥丽芙也不例外。有时在这篇故事中,她的行为可能很恶劣,有时在另外一篇中又可能会挽救了某人的生命。连他的儿子都说:你让人感到可怕。她甚至毫不讳言地对朋友说:听到别人生活中碰到麻烦,自己感觉挺爽的。但是,当这些故事继续向前推进时,我们看到这个女人更为复杂的画像逐渐浮现出来。她可能冲着儿子谩骂吼叫,可其实心里深爱着孩子,而表达爱的方式令人匪夷所思。丈夫是个善良的男人,奥丽芙同样爱着丈夫,但却在表达爱上总是跌跌撞撞,毫不流畅。她经常情绪阴郁,可是同样会突然发出深沉的开怀大笑。她内心深处潜藏着同情心和怜悯感,甚至对陌生人也如此。她知道,生活是孤独的,不公平的,持久的婚姻和突如其来的死亡需要巨大的造化。她知道,自己已经烂掉,有着太多的悔恨。她知道,人们难免会失败,最终,连脆弱的希望也会化作泡影。这就是奥丽芙复杂矛盾的精神底色。作者试图告诉读者,我们如果仅凭碎片般的经历,是很难完整地认知一个人的。这部作品处处在暗示要探索这样一些神秘的难题: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这样做的动机何在,我们有关自我的认知是如何遭到扭曲乃至缺失的,最终几乎所有的人基本上都无法完整全面地对待自己。这些故事充满了思想的深度,虽然表现的都是个体,然而探索的问题却具有穿透力和普遍性。作家促使读者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复杂、不可思议的人物的行为和精神世界,让读者从人与人之间内在关系的互动中理解人性的微妙。

        用心来感知人情和世态,以强烈的主观风格道出诡异的庸常。奥丽芙对自己清醒的反思贯穿通篇,那种自我意识是很耀眼的。这种自我意识的风格还体现在作者对行文调子的确定上。伊丽莎白喜欢用所谓无拘无束的间接风格。比如,作为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可能会使用某个特定角色的语气和视角,比如写郁金香盛开得很“荒谬”,而荒谬则是很具奥丽芙个人特色的词汇,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作家在这种本来应该客观的叙述中让强烈的主观色彩介入,就像一个强势人物会改变某个房间的气场。

        考究而逼真的氛围弥漫全书,犹如淡淡的雾,让读者感觉头发里,眼睛里,都掠过或者钻进这样的雾。氛围的营造很是考验作家的功力。如何让自己的人物、地点浸淹在某种真实而独具个性的氛围中,这是需要作家费点思量的工作。全书虽然由13个短篇构成,但是,却有某种统一的氛围贯穿其中,悲观的底色中处处洒着亮泽,时间在流逝,流逝的过程中载着看不见、摸不着却在那里存在和漂泊的情的忧愁。这些东西只可在特定的情景中意会,却很难言传:我个人以为,凡是用心来写的东西,到了炉火纯青之境,那个最神秘的核儿最难单挑出来说个明白。这部作品不仅把故事、人物、思想、情感呈现给我们,还把既是上述要素的融合又具独立性的氛围传递给了我们,让我们暂时淹没在它的氛围之雾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