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是:它骤然变换了中国千年不变的沉闷空气,使得各种变革思想的种子获得了萌生、成长的机会。它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是自此往后中国历史中一切社会改革的发端。它促进了中国社会观念的更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近代思想启蒙的大门自那时开启后便再也难以闭合。它毫不妥协地推翻了封建帝制,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性,为中国民主革命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1911》是作家王树增继《1901》之后其非虚构近代史系列写作的第二部,在该书后记中,作者对辛亥革命的价值、意义肯定有加。
揆诸史实,辛亥革命其实是清政府自鸦片战争以来几十年或是错误或是被动的政策一步步造就的,是一种总体性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亨廷顿的说法:革命“最可能发生在曾经经历过某些社会和经济发展,而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又已落后于社会经济变化的社会”。
──历史学者雷颐于今年第十期《读书》杂志上撰文《总体性失败与革命起源》,以纵横交错的历史坐标回望、透视辛亥革命。
西方出版商目前抱怨最多的就是,所有中国当代作家都在写同一个故事,这反过来说明,我们作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当下生活的关注是缺失的,更重要的是不具备表达能力。另外一方面,除了历史,除了“文革”,西方出版商和读者现在也成熟起来了,他们希望通过中国作家了解现在的中国,但他们可能失望了。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中国的作家制度。我们最好的那批作家,其实在这三十年里是衣食无忧的,他们并没有参与到这个历史进程中,他们是主动或被动置身事外的,所以丧失了表达能力。
──作家毕飞宇在10月9日的《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上谈及西方出版商对中国当代作家的抱怨时,有上述分析。
大家常问我为什么要做一套老课本,其实翻开这些书看看,你就会为里面的内容所震撼。从各方面来说,它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尊重,也值得用这样的规格出版。看了之后,你就会发现,中国现在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不是因为西南联大比现在的北大清华好,而是因为当年的小学教育比现在的小学教育要好很多。我们这个群体把民国老课本拉过来,一起向更根本、更永恒的东西致敬,或者在试图接近它。
──曾编辑出版《读库》系列图书的出版人张立宪近日又推出其策划、修复的民国时期《共和国教科书》,在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他有上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