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毛泽东帮了老蒋一把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0月12日   16 版)

        金门炮战中蒋军伤亡惨重,蒋介石却连称“好,好”;而在大陆这一方,当参加炮击的广大指战员摩拳擦掌准备统一台湾时,毛泽东却也向他身边的人说道,可能40年都不去拿台湾。毛泽东如何帮了老蒋一把?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在他身边工作了12年之久的林克谈炮击金门的前前后后。

        强攻金门,九千将士壮烈牺牲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突然对金门、马祖等蒋军盘踞岛屿发起猛烈的炮击,使整个世界为之震动。

        半个月后,整个行动的总导演毛泽东也说没料到“金门、马祖打这样几炮”会使“这个世界闹得这样满天风雨,烟雾冲天”。

        从那一天起,金门地区的炮战成了一个固定的程式,一直持续了 21年。

        数十年过去了,当年如此重大的事件究竟缘何而起,期间前前后后的曲折内幕,毛泽东曾如何以超人的胆略和睿智驾驭着变幻无定的险恶局势,即便是绝大多数曾经亲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也不得而知。而愈来愈多的后来者,甚至不知道大陆与台湾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历史。

        对此,曾在毛泽东身边当了 12年国际政治秘书的林克,时有感叹。(林克,从 1954年起担任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并教授毛泽东英语,后兼顾国内问题,在毛泽东身边工作 12年之久。)也许正是为了不要使这种感叹持续下去吧,我请他将这一段往事详详细细地叙说了一遍。

        1949年6月,蒋介石败退台湾。当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认为:应该乘胜利余勇,一举解放台湾,这一意图,反映在 7月30日以毛泽东、朱德名义给华东军区和华东海军的一份密电中: “陈(毅)、粟(裕)、张(爱萍)三同志:

        新中国马上要成立了,希望你们抓紧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加强海军力量,做到中央一声令下,随时歼灭敌人。”屯兵江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随即接到中央军委进击福建、扫清华东残敌的电令。

        三野立即派由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参谋长陈庆先率领的第十兵团出击福建。当时正值盛夏酷暑,但第十兵团二十八军、二十九军、三十一军进兵神速,仅一月之间即到达作战位置,并完成作战准备。

        从8月11日至 10月17日,第十兵团相继发动福州、漳州、厦门等战役。作战进展顺利,共歼敌近 10万,而我军伤亡不足 5000人。

        福建全省的解放,使距厦门 10公里之遥的金门岛守敌十分恐慌。金门共分大、小金门两座岛屿,大金门形似哑铃,总面积 161.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 74.5公里,但便于登陆的地段仅 16公里。为了增强该岛的防卫,国民党迅速调集部队,使原有的 2万守军增至 3万。

        恰在此时,三野和中共华东局又接到中央军委电令,要他们认真研究以较少的代价,在较短时间内解放台湾的方略。向台湾的进攻,仿佛成为指日可待之事。

        就在这种氛围下,第十兵团在接管厦门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匆忙部署强攻金门。由于在一连串的胜利后产生了轻敌情绪,所以对过去根本不熟悉的渡海作战没做充分的准备,对风向变化、潮涨潮落对战事的影响缺乏周密的思考,仅从第二十八军、二十九军中抽调 7个团 2万人,作为登陆作战的全部兵力。

        登陆作战由二十八军军长朱绍清指挥。此时,共筹集到一次可运兵三个团的船只,按计划分两批登陆。

        10月24日夜晚,也就是厦门解放后仅一个星期,强攻金门第一梯队三个团和两个营九千余人登上了渡海的木船。

        此时海面刮的是侧逆风,大大延缓了船速,结果在敌军炮火拦击下,我军伤亡很大,航渡队形全部打乱,但作战部队仍顽强驶向金门。

        登陆后,又赶上退潮,渡船全部搁浅,被敌机炸毁,使第二梯队无法实施增援,第一梯队失去撤退的舟具。我军激战三日,弹尽援绝,九千余人大部分壮烈牺牲,首攻金门以失败告终。

        美国变“弃蒋”为“保蒋”

        首攻金门失利后,中共短期内中止了渡海作战的行动,直至 1950年春夏之交发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这次战役吸取了首攻金门的教训,毛泽东亲自致电承担攻击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对如何强渡、第一梯队的兵力、登陆后的作战原则、后勤保障等问题,都做了极为详尽的指示。四野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解放海南岛的作战,采用了分批偷渡与大规模强渡相结合的战术。首先分四批偷渡入岛近万人,与岛内琼崖纵队会合,做强渡内应。然后以 13个团约 4万人强渡。整个战役持续了约一个半月,以歼敌 3.3万胜利告终。通过这次战役,解放军积累了渡海作战的经验。

        海南岛失守后,再次引起蒋介石集团的惊慌,他们十分担心中共紧接着发起对台湾的进攻。因为当蒋介石统治迅速崩溃,以及其在大陆边缘和沿海接连失败之际,美国朝野人士对其政府扶蒋政策失误抨击之声日烈,杜鲁门总统二度准备采取“不予蒋保护”,观其自生自灭的态度。

        失去美国的庇护,国民党对能否以自身力量同中共抗衡忧心忡忡。为了延缓中共可能的攻击,蒋经国亲自召见黄埔早期学员李次白,要他凭借妹妹是陈毅兄嫂的特殊关系,充任密使,向大陆透露蒋方愿再次与中共合作信息,起码说服中共暂时不攻打台湾。 

        1950年6月上旬,李次白经香港到大陆,通过陈毅兄长陈孟熙,会见了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陈毅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告以中共不急于攻台。

        台湾刚刚接到李次白转来的消息,美军即于 6月25日出兵朝鲜,挑起战争。两日后,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他表白说:出于远东整体战略的考虑,台湾海峡的局势安定至关重要。其对台湾政策由“弃蒋”改为“保蒋”,恢复对蒋的经济援助与军事援助。与此同时,他还抛出“台湾地位未定”之说,初露美国政府欲将台湾分裂出中国的企图。

        鉴于美国政策的变易,蒋方感到有美国的庇护,立即通知李次白,不必再提国共合作之事,大陆台湾间第一次秘密接触至此告终。

        美国为了集中力量投入朝鲜战争,不希望蒋方在台湾海峡一带制造摩擦,招致中共对台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一再约束蒋方不得对大陆骚扰。中共亦因抗美援朝不宜多线作战,暂时搁置解放台湾准备,海峡局势一度平静。

        朝鲜战事结束后,美国为了“从三条战线对付中国”,拼凑亚太地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并加紧同台湾磋商《共同防御条约》。同时,美方更积极地渲染台湾地位未定、台湾中立化、将台湾交联合国或某中立国托管等主张,企图以法律或世界裁决的形式使台湾与大陆永久隔绝。

        毛泽东敏锐地感到:如果坐观美国的预谋得逞,将铸成不可挽回的历史大错。他于 1954年7月23日,致电正在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周恩来,要他立即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共一定要解放台湾。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我们在朝鲜停战后,没有及时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是不妥的,如果现在不立即展开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就将犯严重的政治错误。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立即展开了解放台湾的宣传攻势。在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定要解放台湾》。周恩来分别于 8月1日、 8月11日、 8月23日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报告,强调“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并指出:“一切想把台湾交给联合国‘托管’或中立国‘代管’以及‘中立化台湾’和所谓‘台湾独立国’的主张都是企图割裂中国的领土,……都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的。”

        为了配合宣传攻势,毛泽东决定采取有限的军事行动。 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奉命炮轰金门,轰击持续了十余天。同时,中央军委下达了准备解放一江山岛的作战命令。 

        1955年1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协同作战,占领了一江山岛,全歼守敌一千余人。蒋军丢失一江山岛后,美军第七舰队及航空母舰迅速驶入台湾海峡,并帮助蒋军将一江山岛近旁大陈岛上的守军全部撤走,解放军随即进占该岛。

        有限的军事行动,使美国政府误认为中国政府马上要以武力解放台湾,立即在国会通过《台湾决议案》,协助国民党护卫台湾。在调入第七舰队后,美方又威胁不惜动用核武器,阻止针对台湾的军事行动。个别美国会议员甚至鼓吹先发制人,对大陆发动进攻。海峡局势再度趋于紧张,并引起世界关注。

        美方在朝鲜战争失败后,欧洲各国对美国在远东军事冒险啧有烦言,不愿再为美国的战略消耗各自的军力物力。

        美国鉴于自身能力和盟友们的态度,亦视直接介入台湾军事行动为下策。其最理想的算盘是:使台湾成为大陆永远不能收复的,并可用以切断中国与世界往来的基地。

        因此美方命舰队援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帮蒋军撤离大陈岛。接着,就劝说蒋介石尽快放弃临近大陆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用辽阔的海域远远地隔绝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使各方关系日渐淡漠,以期“台湾中立化”“台湾地位未定”“托管”等预谋得逞。

        然而,不仅中国政府不容同胞分离、国土割裂,蒋介石也不愿听美国摆布,做一个在孤岛称王的历史罪人。蒋介石不仅不从金、马等岛屿撤退,相反向诸岛增兵,摆出固守架势。

        美方曾向蒋介石施加压力,声称《共同防御条约》防护范围不包括金、马等临近大陆的岛屿,因此这些岛屿遭攻击时,美军将不予支持。蒋方则力争说:新通过的《台湾决议案》中规定,美军协防范围包括全部“友方掌握的有关阵地及领土”,美方不应言而无信。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宣布:“为了不损害自由中国的士气,及断绝他们的希望,美国决心协防金门、马祖,以巩固台澎地位。”

        艾森豪威尔的表态引起美国盟国的强烈不满,纷纷指责美国不该对台湾海峡事务大包大揽。而蒋介石坚决不从金、马后撤,频频叫嚣反攻大陆,又使美国隔绝两岸的如意成算落空。这一切都使美国十分尴尬。又鉴于 20世纪 40年代中期以后,蒋介石集团政治腐败、经济瘫痪、军事一败再败,威望一落千丈,美方遂密谋“换马”,另觅有利于美方的新代理人。

        蒋方虽然了解到美国的意图,但没有美国的援助,蒋介石自知独力难撑,所以不敢公开同美国翻脸,只得暗中对与美国关系亲近又掌握军队的实力人物大加猜疑。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相继发生了“孙立人事件”“刘自然事件”。

        孙立人是蒋介石退台后的陆军总司令,早年留学美国,是曾到华调停的马歇尔将军的校友。他任台湾防卫司令时,麦克阿瑟曾召他密谈,要他负起保卫台湾之责,美国会全力支持他,并示意美对蒋介石已不抱希望。孙当即表示他不能背弃蒋,并将此次密谈如实上报。

        当“换马”风声暗流之际,蒋介石立即想到与美渊源非同一般的孙立人,认为他可能是美国欣赏的人选。不久,蒋氏以“参军长”虚衔夺去他的军队指挥实权。 1955年5月,孙的亲信郭廷亮被逮,罪名是策动兵变,企图拥戴孙立人为“台湾元首”,孙被控为兵变后台。此事究系捕风捉影,抑或确有真凭实据,至今雾锁迷津,但孙因此遭长期软禁。

        刘自然是国民党军少校,被美国顾问团上士雷诺无故开枪打死。美国军事法庭以“误杀”判雷诺无罪,激起台湾人民愤慨。蒋经国利用民怨,发泄对美逼蒋、“换马”的不满,怂恿冲击美国驻台“大使馆”,砸了保险柜,拿到一些美政府“弃蒋”的文件。美蒋之间裂隙更深了。

        毛泽东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打一些炮。”

        “刘自然事件”传到北京,毛泽东对他的国际问题秘书林克说:“美国对它自己的伙伴没有同情心。你看,连老朋友蒋介石都要整嘛!…… 5月24日,台湾大打美在台‘大使馆’,用大铁锤砸开了美国‘使馆’的保险柜,拿走了秘密文件,文件上有要搞垮蒋介石的内容。”

        针对美蒋矛盾加深的情况,毛泽东从祖国统一大义着眼,不失时机地发起和平攻势。

        自1954年中美在日内瓦就台湾问题举行领事级会谈以来,美方一再要中共承诺不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中共则对此始终不松口。而 1955年5月13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首次公开提出:“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1956年初春,毛泽东、周恩来先后发出“国共已经合作了两次,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合作”的信息。 4月,毛泽东更清楚地说:我们跟台湾“和为贵”,爱国一家。 7月,经毛泽东首肯,周恩来在接见原“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时,进一步提出:“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在中共中央通过当时住在香港的章士钊转蒋介石信中,还出现了“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一类寓意丰富的文字。

        蒋介石在迟疑良久之后,决定派台湾立法委员宋宜山密赴大陆。宋到北京的第三天,周恩来即在东兴楼饭店设宴交谈。随后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又同他进行了数次磋商,初步商定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台湾成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高度自治地区,其政务由蒋介石领导,中共不前往干预,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务的领导,但外国军事力量必须撤离台湾及台湾海峡。

        宋宜山在大陆逗留近一个月,通过参观游览对大陆印象颇佳。返香港后,宋写了份万余字的报告,主张国共合作,实现统一,并对大陆情形加以赞美。

        蒋介石本无合作诚意,派宋赴大陆,主要目的是打探一下情况,见宋的报告后,蒋异常生气,认为他被中共赤化了,遂将他拒之台岛之外,关于和平统一的谈判再度无疾而终。

        蒋介石拒绝和平统一谈判后,加紧了对大陆的骚扰,不断派飞机袭扰闽浙地区,甚至深入到云南、贵州、四川、西康、青海等地撒传单,空投特务。毛泽东对此有些恼火,他操着湖南乡音说:“太猖狂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要打一些炮,警告他们一下。”

        也是在这个时期,美国分离台湾、敌视中国的行动也有所升级。 1958年5月,美国把在台湾的“军事援助顾问团”“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等 17个不同机构,合并为“美军驻台协防军援司令部”,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并对中共发出的恢复中美台湾问题大使级会谈通知,置之不理。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在此时亲赴台湾,再次以削减军援来要挟蒋介石从金门、马祖等临近大陆的岛屿后撤,以避免因这些岛屿的争端使美国卷入对中国的军事冲突。更险恶的是要以此从地理和政治上隔离台湾与大陆,通过“划峡而治”,双方停止军事行动,进而实现其“两个中国”的预谋。

        金、马等岛屿是台湾在地域上和政治上同大陆连接的最后纽带。一旦蒋介石屈从美国的压力而后撤,台湾问题的解决将更为复杂和棘手。

        基于这种情况,毛泽东提议再次炮轰金门、马祖。一方面,对蒋帮的袭扰进行回击;一方面,再次向美国表明中共绝不坐视台湾被割出祖国的坚决态度。另外,还有一层秘而不宣、有待蒋介石领会的用意。

        中共中央做出炮轰金、马决定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随即电话通知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开始炮击准备,整个行动由叶飞指挥。叶飞接受命令后,立即筹建由他本人和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翼翔、副政委刘培善组成的前线指挥部,着手紧张的准备工作。

        恰在此时,中东局势突变,引起世界性的震动。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发了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民族革命,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美国军队遂于 7月15日在黎巴嫩登陆;英国亦在 7月17日出兵约旦,向伊拉克施加压力,企图扼杀中东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毛泽东认为:必须根据新的变化,将炮击金、马的行动放在新的国际局势背景下加以考虑。他好几个晚上都为思虑此事而夜不能寐,于 7月27日展纸给国防部长彭德怀、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毛泽东提出炮击金、马的行动应该缓一缓,要“看一看形势”,并联系“中东解决”的问题通盘研究,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信尾嘱咐彭、黄,若同意他的看法,立即将信转给前线指挥叶飞。

        叶飞收到毛泽东的信,对信中“政治挂帅,反复推敲”“不打无把握之仗”的精神十分赞同。为了确保对金、马的有效攻击,并防止蒋方的反扑,中央又将大批作战飞机调到福州、漳州、连城、汕头、龙田等沿海机场;又将 3个炮兵师、 1个坦克团调入厦门,前线指挥部拟出周密的海空协同作战方案,只待中央一声开打的命令了。

        蒋军伤亡惨重,蒋介石却连称“好,好” 

        8月11日,美国国务院公布《关于不承认共产党政府的备忘录》,大肆诋毁中国政府。 6天之后,中共中央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第一次会议上,确定了炮轰金、马的作战方案,而在本来列出的 17项会议议题中并没有炮击金、马这一项。

        毛泽东随后批示彭德怀:不要在深圳方面进行原定的军事演习,以免惊动英国人。要防止蒋军大编队空军的反击,我大编队空军要做好迎战准备,但追击不得超越金、马线。限定追击的意图,是不给蒋介石造成攻击会向纵深发展的错觉。 

        8月22日之前的数天里,炮击的序幕已经拉开。这些天,每天均有成百架飞机组成的机群飞临马祖上空,摆出将发起解放马祖战役的架势。蒋军被迷惑,急忙把三分之二的海、空力量调防马祖区域。

        8月23日中午 12点,福建前沿阵地万炮齐鸣,大小金门、大担、二担等蒋军盘踞岛屿,遭到猛烈的轰击。三天之间, 10万发炮弹倾泻在这些岛屿的机场、弹药库、油库和前沿及炮兵阵地上。蒋军猝不及防,死伤 3.6万余众。金门防区司令胡琏因躲入地下指挥部,幸免一死,副司令吉星文、章杰、赵家骧均伤重殒命。

        在蒋军阵地上的两名美军顾问,也在炮击中丧生。当初,在讨论炮击时,毛泽东是希望最好能避免美军伤亡,以防止中美直接对抗,林彪因而建议以某种方式暗示美军躲避。但这样一来,必然暴露我军作战意图,无法达到预期的攻击效果。毛泽东又经一番熟虑,认为美国不可能因个别顾问的伤亡卷入战争,毅然决定不向美方暗示。

        金、马守军伤亡惨重的消息立即报到蒋介石那里。他听后,长时间紧蹙的眉头骤然舒展,情不自禁地连声说:“好,好,好!”他身边的一些人见此,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无论如何也不曾料到:他们总统此时的心情,作为其老对手的毛泽东,却早已料到了。

        在金门炮击开始后的一天,毛泽东突然对林克说:“向金门打炮,也不是为了解放金门,而是蒋介石希望我们打炮,这样他就有了借口,可以抵抗美国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克才更清晰地了解到,毛泽东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大义出发帮老蒋一把的深刻用意。

        原来,面对杜勒斯的步步紧逼,蒋介石虽硬着头皮顶着不撤,却一直找不到有力的理由回绝杜氏,压力日重,成了他一块心病。中共的炮击行动,给他送上一个顺理成章的借口。

        在蒋介石授意下,台湾“外交部”首先发言,声称台湾将坚守金、马,并反对美国关于海峡中立化的建议。9月,蒋介石亲自出席中外记者招待会,发表谈话说:中共炮击金门,是进攻台湾的前奏。金、马是台湾的屏障,自动放弃这些岛屿,等于敞开门户。因此,金、马地区必须固守,哪怕是由国民党独立作战,也决不后撤。这等于是对杜氏的要求做了针锋相对的公开回复。

        蒋介石关于不后撤的表态使美国政府十分恼火。杜勒斯在蒋介石谈话的翌日,即以训斥的口吻指责说:如果美国能够争取到大陆和台湾之间都放弃武力对峙,而台湾却仍在金门、马祖等岛屿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则是愚蠢、不明智和欠谨慎的,并再次兜售“托管”台湾之说。

        杜勒斯话音刚落,就遭到蒋介石的反驳。他对美国记者说:杜勒斯有关放弃金、马,停止海峡两方军事对峙的建议,只是片面的声明,台湾当局并无非接受不可的义务。 10月9日,蒋介石发表“双十文告”,再次强调要“坚守”金、马,绝不后撤。10月15日,蒋介石在答《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问时,言辞锋利地指出:美国关于台湾地位未定的说法,以及“托管”台湾的建议,是“空洞和愚蠢”的,申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无可争议。

        在这之后,蒋介石偕宋美龄亲临金门战壕巡视。他还派“国防部”政治部主任蒋经国三赴金、马地区,慰问守军。以此向美国示意,其将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金、马的强硬态度。

        毛泽东一直密切地关注着美蒋之间的争斗,他认真地分析着来自各方面的材料,并要求党内在事关台湾海峡的问题上持慎重态度。他亲自审阅事关台湾海峡的行动与宣传的文件,指出:这是一个复杂的国际斗争,对各方面的影响很大。因此,一切重要的行动和宣传(包括文告、谈话、口号、社论、新闻、广播),都必须遵守集中统一的原则,不得自作主张。

        后来陆续发表的一系列对金、马,对台湾的文告,有些虽以别人的名义签发,但都是由毛泽东亲自执笔的。

        随着美蒋日益激烈的纷争,毛泽东形成了炮击持续下去,并使金、马留在蒋军手中以支持蒋介石抵制美国制造“两个中国”预谋的方略。他在又一次闲谈中对林克说:“我们现在的方针是援蒋抗美,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阴谋。杜勒斯到台湾,如果我们不炮击金门,那实际上是联美压蒋。我们炮击金门,打乱了美国的阴谋,打乱了他的计划。”

        在每日阅看有关金、马、台湾情况的材料时,毛泽东及时地发现,新华社的有关报道没有跟上中央的意图,没有充分地注意到美、蒋的分歧,在报道中没有突出美、蒋的矛盾,而且仍有将美、蒋联为一体的倾向。他将这些材料上的问题一一标出来,并指出其处理不当之处。他告诉与他一起读材料的林克:“从最近《参考资料》上台湾海峡地区局势新闻的标题和编排可以看出,《参考资料》的编辑人员不了解中央在这方面的政策和方针。他们应该好好学习。”

        因为经过同毛泽东的几次交谈,林克对中央处理对金、马、台事务的意图比较明了,所以在 10月24日由他到新华社传达毛泽东对《参考资料》的指示。他陈述了毛泽东的要求:“你们编报的人要懂得抓动向,看起来现在还不懂。”“要善于抓动向。如杜勒斯第一次讲话,有脱身的味道。你要脱身,就抓住,不让脱身。”“有很多问题,摸不到方向,做新闻工作的就要学会摸方向。”

        新华社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及时调整了关注焦点,使毛泽东能够更快、更明了地了解世界及美、蒋方面对台湾海峡局势的反应。

        (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聆听历史细节》,王凡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