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9月28日 星期三

    “和而不同”与“张扬个性”

    姚奠中、刘毓庆、郭万金国学三人谈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28日   15 版)
    姚奠中
    刘毓庆
    郭万金

        郭:前一段时间,有一位学者在国学讲堂作报告时,批评当代一些作家、学者没有社会责任感;同时,又批评中国人没有个性,一个个都像驯服的绵羊。他认为民国时期的一批学人,像鲁迅那一代人,他们把改造国民性作为一个目标,很有一股铁肩担道义的锐气和勇气;而现在的许多学者,没有了社会责任感,也没有了批评社会的锐气,不敢说话,只是随声附和。我觉得他对现在学人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只是说中国人没有“个性”,这值得商榷。

        刘:我理解他的意思,他所说的“个性”,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批评现实的锐气。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这代表了现在一大批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看到过一篇文章,文章说:中国人没有个性,满大街的人,都看不到一张神采飞扬的脸来,一个个好像被阉了似的。而且举出西方的例子来,认为西方文化主张张扬个性,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发挥。还有的学者说:中国人多的是“畜性”,少的是“兽性”。畜性是驯服的,没有反抗性,缺少斗争精神,容易被统治。“兽性”就是“野性”,是一种难驯服的野性,不为人所控制,有一种勇敢、进取的精神。欧美国家之所以能走到文明古国的前面,就是他们保留了“兽性”而没有“畜性”。因此提倡中国人应该增加点“兽性”。

        郭:是这样的。狼是最能代表兽性的,因此现在一些人为了提倡“兽性”,就把狼抬了出来。什么 “老狼影院”、“都市老狼”、“雪狼突出队”、“小狼聊天室”这类的名称,都出现了。还有一些以狼命名的文学作品也开始在市场和网上流行。他们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张扬个性,把所谓中国的“奴性”删除掉。这似乎成了一种风气。在大学校园里,也时常能听到“张扬个性”的呼声,还可以看到成群结伙的穿着装饰狼头T恤衫的大学生。

        姚: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狼是凶残的、不讲道义的动物,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狼的意象往往蕴含着残暴、凶狠、背信弃义的意思。你那篇关于古代北方民族狼图腾神话的文章写得不错,把问题说得很清楚。狼是北方游牧民族崇拜的图腾,因为游牧民族长期对中原农耕民族的侵扰,他们那种野蛮性的抢掠行为,对农耕民族的伤害太深了,使中原农耕民族形成了仇视狼的观念。因此在汉族人的名字中有叫狗、叫猫、叫猪的,但没有叫狼的。像《水浒传》一百零八将,每个人都有一个绰号,很多绰号都是动物的命字,什么玉麒麟、通臂猿、金毛犬、豹子头、矮脚虎、青面兽之类,连两头蛇、双尾蝎都出现了,但却没有以狼为绰号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感情中不能接受狼。像现在人编的一些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电视,里面出现了黑狼、白狼之类的人名,这多半是作者自己编造的,代表的是当代的观念,并不能代表历史。以狼命名现象的出现,表示着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但问题是:这种颠覆是否就是好事?传统中国人是否没有个性?“兽性”是否就一定比“畜性”好?这是需要认真分析和考虑的。

        刘:把“个性”理解为“兽性”,而且把“兽性”当做合理的东西接受下来,我们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的。因为兽性是没有经过文明处理的。有一个单位开会时,一位职工对领导讲话不满意,于是脱下皮鞋在桌子上啪啪地敲起来,全场人顿时大惊。还有,我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有一位学者不请自到。主讲人刚发言结束,他便站起来,用玩世不恭的态度,说了一通表面上与主题无关而实是讽刺、挖苦的话,并且还唱了起来,用歌子调侃,结果被人当场赶出会场。有人评价他们说:“真有个性!”但这样的个性表现,除了自己解气外,有什么意义呢?这不分明是撒野吗?

        郭:其实现在很多人理解的个性,都与此类似。好像自己与众不同,想怎么就怎么,这就是张扬个性了。有些孩子在家里不听家长劝告,在学校跟老师叫板,说什么要张扬个性,不能让父母和老师来安排自己的人生,显然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在大学生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倡导什么个性解放,可他们所谓的“个性”,却多是那种不分场合的性爱行为。在学校花园树荫的石凳上,男男女女抱在一起,任凭老师、同学从身边走过,自己毫不在乎。他们认为:“这是我个人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自以为这些表现很个性,其实在别人眼里这是浅薄、轻浮的表现。

        刘:从理论上说,张扬个性并不是坏事。提倡要多点兽性,少点畜性,目的是要这个民族有一种进取精神与抗争的勇气,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实际讲,如果一个单位有上几个像前面说到的敢于当众撒野的有个性的人,不仅是领导受不了,恐怕群众也接受不了。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又有谁愿意与所谓有个性的人打交道呢?张扬个性,对于自己可算是痛快了,可对于周边的人来说,带来的多半是不愉快。 

        姚:应该说有个性不是坏事,人应该提倡有个性,关键是个性表达不能没有原则。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个性,中国文化不强调个性,这是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注重个性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意思是说,有道德的的君子与人和谐相处但不随波逐流,能够保持自我,不为强权干扰,无论何时都能坚持自己的志向,至死不渝。这里讲的不正是“个性”吗?以上这种段话出自《中庸》。有人把“中庸”认作是不讲原则,一味讨好人,温吞水,没有个性,显然是不正确的。

        郭:现在所理解的“中庸”,应该是孔子和孟子都曾批评过的那种被称作“乡愿”的人吧。“乡愿”才是没有原则、没有个性的人,这种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表面上看似忠厚,实则是没有原则、欺世盗名的好好先生。所以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和孟子对于乡愿的否定,就是对没有个性、没有立场、不能坚持原则行为的否定。而《中庸》恰恰相反,是要坚持中正之道,坚持原则的。

        姚:看看中国历史,像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大人则藐之”,庄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屈原“宁溘死以流之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哪个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中国人没有个性,实际上是不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不是没有个性,而是不张扬个性。有个性和张扬个性是两码事。张扬个性是要把个性突显出来让人看,有个性只是表示自己与别人不同,但不一定要表现在面子上。

        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也是强调个性。“不同”就是个性。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他追求的一种人格理想,这种人格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保持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坚持自我的独立与自由。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个性,如何在一起共事合作呢?所以孔子在这里特别突出了一个“和”字。我可以保持个性,但必须考虑到不同个性之间的相互接纳、包容。在一个集体中,只有相互不同而能和谐相处,才能激发出活力来。一个乐队有十几种或几十种不同的乐器,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声音,这就是个性。如果都要表现个性,各奏各的调,那自然形不成美妙的音乐。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汇成动听的交响乐。这就是“和”。因此在个性表现中,坚持“和”的原则很重要。说中国人没有个性,其实是不懂得中国人关于“和”的思想。

        郭:《国语》里有句话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实强调的也是“个性”与“和”的关系。“同”是没有个性,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永远产生不出有生命力的东西来。只有“不同”而“和”,才能有新的生命产生。孔子又说:“小人同而不和。”这正是对没有个性的否定。

        刘: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孔子所说的“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相互尊重达成的。人不能没有个性,但人与人之间虽然有性格、观点、信仰、生活方式等等多方面的不同,只要抱着相互尊重的态度,就可以和谐相处。弗洛伊德曾提出过“现实原则”与“享乐原则”两个概念。中国文化是让个性服从现实原则的,为了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就需要收敛个性,让个体服从大局。即使自己受十分的委屈,也不能伤害无辜者,造成不和谐。倡导“张扬个性”,其实是要遵循“享乐原则”,追求自己一时痛快,而不顾他人的感受。这在理论上虽能行通,在生活中多半是会被人非议的。

        郭: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年青人自己叫喊张扬个性,其实是没有个性,在电视里看见有什么新款式的衣服、新颖的发式,自己就跟风模仿。他们的个性完全是模仿来的。还有的人是有意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别人向东我就要向西。就像新树起的一座座高楼,表面上看每一座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从整体上看,却都差不多,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建筑上,几乎看不出有什么个性来。人的个性应该是生成、养就的,是通过学习、修养获得的,而不是追求或模仿出来的。

        姚:还是“和而不同”好。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信仰的人之间需要“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人群之间也需要“和”。“和”才保证人间的快乐、幸福,“和”才是世界和平之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