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9月14日 星期三

    学者评贝拉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14日   14 版)

        迈克·梅达沃伊 (好莱坞顶尖制片人,曾7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我不认为“犹太难民在上海”这一段历史会让全世界的人感兴趣,但我确信不疑的是任何人都不会拒绝一部伟大的电影。《魔咒钢琴》将成为留在世人心中的伟大电影中的一部,我打算将它拍成《日瓦戈医生》那样战争大场面背景下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部重现二战时期犹太人逃往上海的影片是完满我人生的最后一扇窗,那扇窗打开了我童年的记忆、犹太电影人的梦想以及生命终级的回归,因为我就是在1941年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

        葛浩文(美国首席汉学家,贝拉《犹太人在上海三部曲》英译者)

        我相信这部《魔咒钢琴》的英译本,对西方读者而言,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影响有望超过我之前翻译的所有中国当代小说。“犹太难民在上海”的题材固然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更因为贝拉的浪漫主义写作风格。贝拉本人是个钢琴家,她对音乐不但情有独钟,而且有相当的造诣,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这本小说凝聚了作者的深厚情感,会吸引很多西方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王宁(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导)

        尽管贝拉有着讲故事的天才,但她却实在不善于像她的不少同时代作家那样,对着公共媒体去描述自己的文学观点。但我从不怀疑她的深刻文化和美学底蕴以及巨大的文学创作潜力,就其娴熟地运用汉语的高超技能和令人惊叹的想象力而言,她明显地高于同行。几乎没有哪位当代中国作家像贝拉那样如此地关注人类共同的灾难并对人的心理世界予以了如此深刻的洞察和揭示。她属于新一代浪漫主义作家,以自己柔弱的声音和强有力的文学力量来呼唤人间真诚的爱。

        吴义勤(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新闻系主任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浪漫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发育最不成熟的文学风格,但贝拉恰在浪漫主义的追求与营构上呈现了新的美学经验。她的小说叙述视点完全聚焦于自我内心,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小说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瑰丽多姿、异彩纷呈的国际性异域景观和人文色彩。同时,她的小说演绎的又全部都是“爱情故事”,具有超越人间烟火的纯粹、浪漫、缠绵、炽烈、神圣的色彩,主题、情绪则以对爱与恨、生与死、喜与悲等终极性情感的渲染和思考为核心。小说不但极力渲染了“情”和“爱”存在的神圣性、永恒性、超越性,还探讨了“欲”(即“性”)的表现方式和存在的合情性、合理性、合法性。

        贝拉以浪漫的方式虚构了一系列纯情而浪漫的故事,探讨了爱、情、欲三者在日常生活和人性中的意义以及在人类终极生命维度上可能具有的价值。这种超越时代、种族、地域的“情爱叙述”不仅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版图”的多样化景观提供了新的范式,而且也以特殊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心底久违了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也许就是她的小说在文学之外的另一重意义吧。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贝拉小说为文学治疗课题提供了新的汉语文学的宝贵实例。“梦”与“爱情”既是作家赋予作品的主题词,也是主人公赖以实现灵魂自我疗救的良药。身为当代旅日旅美女作家的贝拉有着令世人羡慕的艺术素养、成功商业经历和周游世界的丰富见闻,那么她的借“梦”说“情”是为了什么呢?“我没有什么宏伟抱负;唯有一颗恋爱之心,写作完全是一种云游幻境的结果。”这曾经是贝拉少女时代最喜欢的作家川端康成说的,贝拉的创作也完全是一颗恋爱之心的云游幻境。你可以说贝拉是一位爱情至上主义哲学的信奉者。当她把这些呼唤爱的激情转化为男女主人公之间缠绵不已的感人故事时,你又不由得会惊叹作者天才般游刃有余的笔力。

        王光东(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贝拉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浪漫、诗意的情愫,有一种清纯美丽的气韵和执着的情感追求让人深深地感动。这种诗意人生追求在今天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有着超越世俗的别一种力量。贝拉作品中的“爱情”似乎与物质性的东西无关,而是与人的心灵情感的交流、与两情相悦的性爱紧密相联,如《魔咒钢琴》和《911生死婚礼》中的男女主人公,只要相爱了就不顾一切地以“善与美”的激情去追求那种“感天动地”的爱情,虽然在“两情相恋”的过程中会遭遇到种种挫折甚至是无法克服的障碍,但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

        当个人的情感与人类普遍性的情感相联系并且具有相通性时,个人的情感就成为对人类情感生活的思考。这样说并不仅仅在于贝拉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总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种族的“异国人”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她通过这种关系发现了人类普遍的共同之爱,在跨越种族、历史、空间的隔膜之后,源于人性的“善与美”就变得更加纯粹和理想化了。

        贝拉在她的感悟、深思与追忆中,通过她的作品敞开了生命的情怀和对生命情爱理想的渴望,她是一个现代社会的浪漫主义者,又是一个具有现代生命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她的心灵归于爱、归于美。爱与美正是她生命中神圣的辉煌。

        黄敏次(法国里昂第三大学研究员)

        透过生命中一切濒死与重生的历炼,贝拉的文学语言表达出人世间所有的欲望男女,不断地藉由过去琐碎片断却永远抹不去的生活记忆残骸,试着再一次架构出完整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从原爆到原罪,从法国雷奈的广岛之恋到九一一生死婚礼,不论是透过电影的运镜或是文学的语言,贝拉所表达出的精炼成熟女性伤痕文学笔风,无庸置疑是超越当代大多数女作家的。我们也不要用村上春树或玛格丽特杜拉斯强加在她身上,任何有关于别人的烙印,不论是美女作家或是情女作家,都不足以形容她的超然才气。

        张新颖(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贝拉作品的背景其实是极其复杂的,但作品并不特别在意这样或那样的复杂,而是专注写纯粹的爱情。这样就在复杂的背景和纯粹的爱情之间,形成了一个对照,一种张力。这是复杂和简单之间的张力,世界和爱情之间的张力。仿佛是在表达这样一种信念:历史再动荡,灾难再巨大,文化、种族等再不同,单纯的爱情还是能够在其中生长、壮大、爆发,单纯的爱情经历千辛万苦,还是能够穿越种种困境而证实它的存在和价值。这是一种乌托邦?还是一种可能的奇迹?贝拉的作品显示出一种信仰般的执著,因纯粹而执著,因执著而纯粹。

        安波舜(著名出版人、长江文艺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主编)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有经典意义的小说。战争的苦难、诗性的思想、神圣的信仰、悲剧的力量、虚无决绝的浪漫情怀和艺术穿透力,所有这些艺术元素都深深地嵌进在本书的故事和细节中,在人类共通的精神层面上与不同文化的读者沟通、与世界文学对话。有必要强调的是,《魔咒钢琴》的主题虽然严肃宏伟,但阅读故事犹如观摩史诗大片;品味细节,又令人流连忘返。作者对古典音乐的体悟,对钢琴少年亚当敏感脆弱的心理描写,对音乐情境中男女欢爱的激情宣泄,对各色人物准确鲜明的性格刻画,都给读者提供了一份难得的生命体验。是我继策划出版《狼图腾》走红国内之后,《魔咒钢琴》将走红国际的文学神话……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长)

        作品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时代背景、社会场景,以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往与碰撞、融合与纠葛,是需要文学之外的大量知识、史实,以及直接与间接的人生体验来合成支撑的。让人惊异的是,作者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异常艰巨的写作。她做到了以曲婉而别致的叙事,讲述传奇而浑厚的故事,并在一架旧式钢琴的沧桑中,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凄美的感受、挚情的愉悦和人生的况味。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们的文学一直处在务实的潮流之中。贝拉对当今文坛最重大的意义是有助于文坛的生态平衡。现在文坛和文学创作,基本上“一头沉”,往现实、务实和批判现实主义一个方面倾斜;浪漫主义的作家和作品如凤毛麟角。有了贝拉,至少我们可借以来呼吁,使浪漫主义的文学渐成气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