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9月07日 星期三

    唐弢藏书应该贴标签吗

    谢其章(本报书评人)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07日   11 版)

        算上这次惨遭全面“被贴标签”,唐弢的宝贵藏书在他生前死后已数次蒙受损失。上世纪50年代初,东北新华书店一位搞装帧的人借去唐弢几十本装帧最漂亮的图书,其中大部分是钱君匋设计、只印过十来本的特藏书。不料一借数年,归还时已破烂不堪,面目全非。还有一回,为参加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唐弢收藏的德、法两国图书最早的中译本被借去参展,展后书退还至文化部却不翼而飞,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下达“一定追查,还给唐先生”的批文,却终查无下落。浩劫中,唐弢的线装书损失殆尽(唐弢自己的话是“此后两三年中,我的线装书籍遭受损失,荡焉无存”。)平装书侥幸逃过灭顶之灾。

        平装书虽不及古装书受人崇敬,可是它多彩的封面一扫古书千篇一律“蓝面孔”的沉闷,封面也成为当代爱书者追捧平装书的重要元素。唐弢在《谈封面画》中说:“书籍封面作画,始自清末,当时所谓洋装书籍,表纸已用彩印。辛亥革命以后,崇尚益烈,所画多月份牌式美女,除丁慕琴(悚)偶有佳作外,余子碌碌,不堪寓目。‘五四’新文艺书籍对这点特别讲究,作画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丰子恺、陶元庆、钱君匋、司徒乔,王一榴等,皆一时之选。鲁迅先生间亦自作封面,除普通题字不算外,《呐喊》、《坟》(扉页)、《华盖集》、《小彼得》、《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以及杂志《奔流》、《萌芽》、《朝花》等几种,无不朴茂可喜。”可是如今,这些唐弢奉为至宝的珍籍沦落庸人之手几与“民坠涂炭”无异。

        唐弢去世之后,他的丰富的现代文学专题藏书归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几乎所有的所谓“捐献”、“捐赠”、“捐送”都不是纯粹的无偿的捐,尤其是当今社会,只不过“钱少当捐”罢了,唐弢藏书的捐献赶上了一个社会观念革新的时期,不要以为归了公家的都是白送,这也是我此处用“归”的意思,也是我对有偿和无偿的一点看法。捐书予公,有几个下场,一种是:“一入侯门深似海,深锁琅嬛饱蠹鱼”,当私有财产供着,想借想用,一个字,难。还有一种情形,易主之后,新的书主就有权随意怎样地处置,别人管不着。

        很早的几年前笔者有机会先期读到了编纂竣事的《唐弢文库藏书目录》(非出版物),虽然只是文字形态的“目录”,而非活生生的实物展现,但唐弢藏书的“专业特征之鲜明、种类版本之齐全珍贵”,仍给笔者以强烈冲击。正如巴金老人所言:“有了唐弢文库,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书就有了一半。”《中华读书报》2000年6月28日,曾以《唐弢藏书落户中国现代文学馆》为题,从大的层面上概述了唐弢藏书的数量与质量,也“冰山一角”地描述了个别珍罕的版本书刊。广大藏书爱好者毕竟没有机会亲见唐弢藏书的实物,所以“目录”的问世既是出版市场的需求,也是现代藏书目录学的需要。近日,《唐弢藏书·图书总录》(下面简称“总录”)正式出版,厚若砖头的大书,拿在手里,颇有“弱不胜衣”之感。“总录”比之目录多了百多幅彩色书影,图片灿然,宛若原书。可是,秉承了国人一惯的“好事做不好”的陋习,且不说这本书编排的如何,也不说图片选择的如何,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那么珍宝的唐弢藏书,为什么非要贴标签?为什么就不能想出一种特殊的方法来管理唐弢藏书。我看鲁迅的藏书就不是贴签的(近有《鲁迅藏书签名本》出版,那些签名本那个触手如新呀。没有一本是贴书签的)。想一想吧,近乎孤本的《域外小说集》(唐弢曾说“世有识者,当能珍重地保留着这部佳籍的吧”。)《月界旅行》它们被贴了白色的标签,像不像林冲发配沧州脸上刺的字。

        我们看过里面“被贴”的图片,再看“总录”的封面和封底,就明白主事者有多么愚蠢了,——所有的原书图片都切去了标签,他们原来也知道贴了签的书影搁封面不好看啊。他们事先根本没有想到以后会用得上这些美丽的封面,要是知道的话,应该在贴标签之前都拍了照片,而且多拍几张,真是“贴时容易揭时难”啊。我在心怀愤沮写这篇文章时,及时看到了这么段对话:

        主持人:头一段时间,唐弢的藏书入了现代文学馆,他们为了整理方便,上架,入库方便,每个新文学版本都贴了标签,变相来说是一种对唐弢藏书的破坏吧。

        图书馆专家:我想是这样的,这里面可能有一个两难选择,任何一个馆藏,因为书是需要流动的,如果不是流动的,我们就叫保存版,——秘籍书库里不动的东西。流通一定要提取方便,原则就是贴标签,而且一定要在明处贴,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图书馆把它当做一个新善本来处理的?

        图书馆专家:新善本也会贴,因为你要流通,因为你是一个图书馆,你不是个人的私库。如果说我们在书架寻找书,把书翻一遍,你去找到一本书,它这样的损伤远远大于贴书签。迅速根据书号把它拿出来,不用其他大量的翻动,这个保存的结果,我想你最后会选择贴书签的方式。

        主持人:能不能在书的外面包个书皮,直接套个宣纸,棉纸什么的书皮,在皮上贴标签,总会有个两全的办法,中国人历来是聪明绝顶的。

        图书馆专家:你这个想法倒给我们提了个醒啊。

        可是,一切为时已晚。我们只有为唐弢一哭,只有为唐弢藏书一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