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访、参加国际理论研讨会、接待外宾,是我亲近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三个渠道。
在这些活动中,总要发表演讲,总会遇到各种人并且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外文出版社的朋友希望能编辑我的这些演讲、谈话、答问,我以没有底稿为由一再推辞(事实上,我大多数谈话和答问确实没有留下文字的东西),但最后不得不妥协,同意编一本小书。
由于我谈的话题大多是关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事情,所以就把这本小书定名为《?》。
这么一本小书,显然是不可能全面介绍中国共产党的。但是,我们可以就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我的愿望是,通过对一些人关心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能够让更多的人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更加全面一点。
2010年9月15日在“中英青年政治家论坛”作总结发言时,我向与会者讲了一个“疑人偷斧”的故事。我说:“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偷的。他观察这个邻居,一言一行,怎么看都像是偷斧头的人。后来,这把斧头找到了,再看这个邻居,怎么看都不像小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交往,一定要克服狭隘的思维方式及其形成的成见或偏见。”
如果这种思维方式染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问题就更复杂了。
记得1989年底我在香港参加一个国际哲学研讨会,我在会上介绍了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关系的一些研究成果。茶歇时,一位比利时的女哲学家对我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很深刻,我最喜欢他的观点是“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很惊讶,对她解释了这个话不是毛泽东说的后,问她:“你为什么会对这样的观点感兴趣呢?”她说:“知识好比颜料,接受红色知识教育的人就在身上涂了一层红色,接受白色知识教育的人就在身上涂了一层白色。人生出来的时候,思想意识上并没有多大差别,都是后天接受了不同知识的教育,才形成了那么大的意识形态分歧,才要我们这些哲学家来讨论这些问题。”如何认识她的这番话,我们不在这里讨论。但是她的话给我的启发是,世界上有些人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有成见或偏见,是由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交流,有不同世界观的人更要交流,让对方了解事实的真相。
在人与人之间的政治交往中,只有让对方了解事实的真相,才能使双方不断接近。隔绝,增加的是敌意;交流,增加的是理解。而理解,又是信任的基础。
这本小书是在交流中形成的。我希望通过交流,能够让更多的人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更加全面一点。
为了体现这个想法,全书按照“人”、“思想”、“党的运行机制”、“国家体制”、“和平发展道路”五个部分,进行编辑。由于有些演讲和谈话的内容会有重复,因此,所选内容有的是全文,有的则是片段。即便如此,重复的现象还是难以完全避免,只好请读者谅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