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文汇读书周报》上拜读了汪堂家先生的《为什么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文科学》一文很有感触。尤其是“如果说无思想的学术是没有灵魂的学术,无学术的思想是浮泛无根的思想”的论断尤为精辟。
作为一名身处省属重点高校的学生,对于身边的“垃圾刊物热潮”早已司空见惯。尤其是作为班级综合测评(与奖学金直接挂钩)的组长,每次面对一连串垃圾刊物的名单,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不知何时,垃圾刊物已然在大学校园里“扎根发芽”,这类刊物只认钱,不认人,一手交钱一手发文。不少同学甚至养成习惯,每个学期在上面发四五篇论文,有的甚至每个月两三篇。
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溺在这种假大空的“繁荣”之中,应当直面这种腐败,让它暴露在阳光下,重铸高校学术的灵魂。究其原因无非有三。一、学生发表论文可以加分,多发多加,甚至在奖学金评定时起决定性作用。我们悲哀地发现,学校鼓励学生科研的美好初衷结果沦为学生“敛分”的手段。不少学生踩着垃圾刊物的梯子,藉此谋取奖学金、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的“累累硕果”。不少踏踏实实读书、辛辛苦苦考试的同学因为不屑于这种卑劣伎俩,以至于无缘荣誉,高尚成为了高尚者的墓志铭。二、非但学生可以借学术之名、谋荣誉之利,学校也可以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上记下漂亮的数字,获得理想的排名,以显示自己教学上取得的“优异”成果。三、一大批垃圾期刊打着“学术搭台”的幌子,进行“金钱唱戏”的勾当。只要拿得出版面费,任何文章都可以上。曾有个小故事,我同学将袁行霈先生一篇写陶渊明的文章里的“陶渊明”全部替换成“谢灵运”,投了四家刊物,竟然四家刊物都表示接收。当然重点是要谈谈“版面费”的事情。
物化世界的大潮开始侵蚀大学的围墙,教育的敬畏感、学术的纯洁性已经受到波及,支撑教育和学术的道德支柱已经开始摇摇欲坠。大学作为精神堡垒,应当竭力维护住精神孤岛不再沦陷。试想,当学生是为了分数而学术,期刊为了钱数而学术,中国高校的纯洁精神将何在?中国学术的纯洁精神将何存?
浙江省金华市 李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