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8月10日 星期三

    部队作家纷纷转行影视 青年创作梯队青黄不接

    军事文学创作面临“看不见的腐蚀”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8月10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刘霄)近年来,在电影、电视剧领域,军事文学作品风生水起,佳作迭出。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批优秀的军队作家把创作精力放到了影视剧的制作上,也正因为这批作家的创作转向,军事题材小说的创作成果则相对黯淡,特别是军队青年作家创作梯队建设略显薄弱。就这个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军事文学创作、研究的作家和评论家。

        大约在10年前,作家衣向东觉得自己的中短篇创作到了一定的阶段,似乎很难再有所超越。于是,他逐渐转向农村题材的创作。而在2006年离开部队之后,他的转型更加明显,在写作都市题材作品之后,他开始着手电视剧的创作。他说:“这与才情无关。”从他情绪的流露中,记者能够感觉到他对小说创作的一种失望。毕竟,近些年的文学创作,无论作品如何,最终终是要靠影视来扩大影响。不过,衣向东关注的目光并没有彻底离开部队,他打算沉淀之后,在“老兵系列”上做一番文章。

        在当代作家、尤其是部队作家中,衣向东并非个例,朱苏进、王海鸰、王宛平……很多军旅作家都已涉足影视制作。这对军事文学的创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评论家朱向前认为,在目前的军旅文学创作中,中短篇创作偏弱。很多成熟的作家,如朱苏进、朱秀海、周大新,徐贵祥、柳建伟、石钟山等,都去写长篇了,而长篇背后的推手是改编电视剧的的诱惑。朱向前说:“影视剧改编对作家是双刃剑。”小说创作是包括影视剧在内的其他文学形式创作的重要基础,很多优秀的小说家,因为从事电视剧编剧,在小说创作中渐行渐远。从正面来说,优秀的军旅作家从事电视剧创作提升了中国电视剧的品质,作家也名利双收,然而这一转变却对作家有着看不见的腐蚀作用,潜在影响了文学的推进。

        评论家汪守德表示,尽管没有大红大紫的作品,但现在的军事题材作品总体质量还不错,很多作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歌兑的《坼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乔信明、于玲《掩不住的阳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李燕子的《咆哮的鸭绿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李亚《流芳记》(作家出版社)、张慧敏的《回家》(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王凯《全金属青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再比如,前几年热播的连续剧《亮剑》,虽然这是一部影视作品带动文学作品的典型,但这的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对于很多文学作家的“改行”,他说,“很多作家写剧本,这是时代的选择,我们不能说不好,更不能说不让人家写,如果单从文学角度看,会有些遗憾,但能促进影视的发展,这对国家整个文艺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在去年评选的鲁奖中,有5位军旅作家获奖,分别获得三个门类的头奖。与此前鲁奖评选中军旅作家获奖者寥若晨星甚至空白相比,显然是值得鼓舞的。然而,评论家朱向前注意到,这5位作家的平均年龄62.5岁,显得军队作家有些暮气。李存葆写《高山下的花环》时38岁,莫言写《红高粱》时29岁,朱苏进写《射天狼》时不过23岁。朱向前指出,军队作家文学队伍青黄不接,是鲁奖评选中集体胜出这一“光芒四射”事件中的小“阴影”。

        军旅作家柳建伟说,近年的军旅纪实类和军史报告文学类的作品很多,出现了不少的优秀作品,比如张珊珍的《建党伟业》(人民日报出版社)、朱秀海的《音乐会》(作家出版社)、何建明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重庆出版社)、王旭峰的《主义之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这些书都很有特点,影响力也非常大。同时柳建伟也表示,“目前军事文学创作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数量少,而且亮点不多,这是一个问题。”。不过,柳建伟对于未来还是很有信心:“从以往经验来看,军事题材的图书发展呈波浪式前进,很快就能到达新的高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