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华书局连续出版了赵柏田先生的作品《历史碎影》、《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等,我通读过一遍,有的篇目甚至读过几遍。这种阅读印象使我对他的新书《明朝四季》充满期待,也抱有信心。《明朝四季》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叙写明朝277年的历史,如同展开一部微缩文学版的《明史》。他在穿越明朝的道路上不断地插上新的路标,依次指示我们跟进,不至于迷失方向。他让我们嗅到了明朝历史的云烟,带领我们循着烟云深入明朝的肌理。
赵柏田敬畏历史的壮美,对人性的思考不局限于历史的粗线条,客观地辨析人性中的亦正亦邪。同时,他尖锐地审视了明代的国家权力体系、经济体系、官僚体系、伦理道德体系以及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书写了一部明代的精神文化史和物质文明史。
《明朝四季》以春夏秋冬四季来划分明朝的四个阶段,写的是一个家族与一群人的故事,这个显赫的家族即执掌明朝江山近300年的朱氏皇族,这一群人是那个时代精英的士大夫和文官集团。整整一年的时间,赵柏田与笔下人物为伴,他在《明史》、《明实录》、《明通鉴》、《廿二史札记》、《明史考证》、《国榷》、《明史讲义》、《明史简述》、《细说明朝》等数百万字的书章典籍中寻找依据,这原本就是胸口碎大石的功夫活,来不得一点虚假和马虎,在一个个历史词条中,奔波着他忙忙碌碌的身影,从公元1368年跑到1644年,又气喘吁吁地跑到了今天。
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有一句话:我吸入了他们的尘埃。通过这本书,赵柏田让。
我在阅读《明朝四季》之时,摸到了一条用心梳理了的脉络,仿佛明朝的骨骼一节节地凸显。他在纸上重塑了大明王朝,从明朝仕民的荣衰浮沉,到皇权与文官体制的对抗,一直延伸到党争和内外廷之争,这个最先进的文官制度在无限纷争中分崩离析。当强敌当前之时,这种争斗一直没有消失,甚至更加激烈,直至内外交困,最后崩盘……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了笔下的人物,那么多的知识分子重新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一个个人物有血有肉,哪怕是一笔带过的人物和事件,也有余味。
叙述独特是赵柏田的标签,拿他的话来说,早年读了尤瑟纳尔、史景迁等作家的书籍,深受影响。我读过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读过史景迁的《皇帝与秀才》、《康熙》、《前朝梦忆》等书籍,并没有发现他们写作路子有重合的痕迹,这只能说赵柏田已经跳出了他们的书写模式,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或者说他们的经验已经化作了他的血肉,他的魂魄。
赵柏田的叙述也明显地受益于传统。我们在他的系列历史作品集中发现,他的叙述与宏大无关,即使《明朝四季》这样的大题材依旧如此。他热衷以自言自语的小叙述来处理宏大题材,在他看来他的叙述源自于张岱的《西湖梦寻》、李渔的《闲情偶寄》、余怀的《板桥杂记》的传统,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痕迹,小处着眼,方寸之间见天地。他更加认同于晚明以来江南文人形成的小叙述,并归属和延伸着这种叙述,以小叙事的情韵抒发道统,由情入境。他的叙述绣花针脚般地密实,然而语境是舒缓的,绵延的,有时甚至出现拖沓,这种拖沓如同唱歌中的颤音让人回味。
在这部朱氏家族与臣民的故事中,他承袭了传统史家叙事、考辨、评史融为一体的方法,更在小叙述中彰显了自己的风格,使得很周正的历史、丧失了烟火味的历史出现了温暖的感觉,文字和人性温暖了冰冷的历史,一路走深,追踪历史深处的生命情意。
赵柏田的转型在时间上是大踏步地退却,在形式上是大胆地求索。他平静地写作,仿佛身处一个充满各种声嚣的菜市场,内心却少有芜杂。《历史碎影》、《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明朝四季》之后会是什么?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