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5月25日 星期三

    建设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25日   19 版)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各领域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合作交流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外语教育如何改革创新,着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双语能力和较高综合文化素养的国际化优秀人才,也成为各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为探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2011年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先后在重庆、无锡和长春等地召开“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教学实践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外语教育专家与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负责人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使命、理念与方法,为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考。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建构有机课程体系

        研讨会特别邀请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文秋芳教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大学余渭深教授做主旨发言。三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新的需求,指出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加强与世界联系和交往”、“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使命,而要实现这一使命,需从加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着手努力。

        王守仁教授在以“推进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题的报告中指出,在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学应建立起更加科学、更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使之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的专业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王教授指出,在建设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深化发展通用英语课程,开发和建设特殊用途英语课程和通识教育英语课程,坚持必修课和选修课平衡、输入与输出平衡、语言与文化平衡。

        文秋芳教授也针对高校外语教育发展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发表了独到见解。她指出,国际化人才应当是语言基本功扎实、跨文化技能娴熟、国际视野宽广、中国情怀博大、专业基础宽厚、国际规范熟悉的人才,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发挥大学英语教学在整个高等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用英语教学与特殊用途英语教学不能互相取代,而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文教授还举例说明了不同类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在各教学阶段的组合方式,比如通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可贯穿大学三年,学术英语或行业英语可根据情况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学科英语则可在大学三年级开设。

        结合高校教学特色,探索个性化课程设置

        在探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不少高校已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专业特点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了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课程方案。

        研讨会上,余渭深教授结合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参会教师交流了重庆大学的探索与改革思路。据余教授介绍,重庆大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有几个要点:针对各学院需求进行教学、推进研究型教学、进行系列课程拓展。一方面,根据各学院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可协商的、菜单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发挥学院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动性,更好地实行分类指导;另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集项目法、任务法等交互教学模式为一体,以通用英语文化材料去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以研究框架去发展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中提供英语语言文化、英语工作坊、跨文化交际、学术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英语文学六个领域的拓展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本着立足教学实际的原则,其他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也特色鲜明。例如,复旦大学建设的双语教学课程,要求每个专业开设全英语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十分重视通识教育,设置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或逻辑学四个课程模块,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

        综合多种形式资源,拓展课程建设内涵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持者,外研社一直密切关注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和高校在课程及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并从实际需要出发,积极研发了体现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模式的外语教学资源。在教材方面,既包括针对不同起点学生的系列基础英语课程教材,也包括种类丰富、各有特色的后续英语课程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在数字资源方面,外研社将最新的教育技术成果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相继开发了“大学英语综合教学管理平台”、“英语作文智能评阅系统”、“iTest大学英语测试与训练系统”、“学术全文数据库”等辅助教学与评测的教学软件,有效支持和延展了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这些教学资源构成了必修与选修结合、语言与文化结合、EGP与ESP结合、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立体化、多层次英语教学资源体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研讨会上,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王倩老师以外研社《新标准大学英语》为例,与参会教师分享了新型教学资源为教学带来的启示与变化。她谈到,《新标准大学英语》以其创新的教学理念、鲜明的国际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套教材在设计中,注重语言与文化的融通,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教学与育人的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跨文化意识、锻炼思辨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策略。这些设计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接下来更深入、更专业的课程学习做好准备。

        在推动课程建设的同时,外研社也一直关注与之相应的教师发展与科研支持,不但针对新课程与新教法策划和组织了系统、专业的教师研修班,而且通过“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有力推动了师资团队的培养与课程改革的研究。

        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只是一门课程,而应是一个结构完善的课程体系。充分认识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与课程体系,有利于教师理念转变与教学能力拓展,也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的研讨,不仅是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专家、领导和教师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关系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正因如此,外研社的三场研讨会吸引了全国1000多位大学英语教学负责人参加,大家在研讨会上积极讨论,充分交流,共同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发展献计献策。

        在中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的今天,外语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及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重要作用。在这一形势下,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是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和教育出版机构共同的使命。外研社愿与全国高校的专家与教师携手,为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胜任国际交流的国际化创新人才不懈努力!(高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