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5月18日 星期三

    重视大学生的体质问题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18日   08 版)

        近日读报,见北京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结果,全校学生体测及格率为82.69%,约有1/4男生体测成绩不及格,约有四成女生的体重偏轻,理科学生的及格率更低于文科学生,等等。这种状况的确令人担忧。

        学生体质状况不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课程负担较重,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我看还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作息时间不规范,生活缺乏规律性,晚睡晚起已成当前多数大学生的通病。多数学生睡得很晚,大都在晚12点以后。为什么睡得这么晚?并不都是在紧张地读书、学习,而是习惯于耗时间,彼此影响,形成风气。聊天,玩电脑的居多,也有闲逛,逗乐等等的。因此,一般起床都较晚。第一节课早上8点开始,有些学生便显得精神不振,课堂上打瞌睡。还有不少缺席或姗姗来迟者。人的身体有如一座生物钟,其生息,动静是有节奏的生命运动。人们常说,晚上11点至凌晨4点,是最适合于人睡眠的时间。因此,有规律地按时作息,适当地早睡早起,特别对于青年人,是符合生命自然节奏的,既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精神振奋。

        可是很长时期以来,我们的大学生却形成了一种违背自然节奏的”时尚”,看来还有积重难返之势,令人惋惜和不安。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所在,北大、清华等大学,更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地方。希望领导重视,师生共同努力,尽早尽快地转变某些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制度、习惯和风气,使大学生都有一种现代青年的精神面貌,身体健康,朝气蓬勃,立志成材。第二,当前的大学生认为,似乎只有上体育课,参加专项代表队的训练和竞赛,才称得上是体育锻炼。可是体育课只在低年级上,每周不过两节课,参加体育专项代表队的,更是极少数的学生。这样,大多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没有体育锻炼的。总之,缺乏经常锻炼的制度与习惯,这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健全体质。当前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显著改善,但课程的负担仍然较重,就业的压力和社会上各种负面影响更加重了。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有时便难以承受。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而且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任北大校长,他虽年逾古稀,仍现身说法,坚持爬山和冷水浴,有时还在路边当着学生做起俯卧撑来,鼓励并带动学生锻炼身体。记得那时每天清晨,绿树丛中传来阵阵读书声,未名湖畔,参加晨跑的人群,更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每天下午四点半至晚饭前,是规定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学生们纷纷涌向”棉花地”(现”五四运动场”)和东操场。有小组活动的,有个人活动的,各选所好,活跃自如,一派生机。”文革”以后的几十年来,校园内便再也见不到那种生动活泼的场面了。我们又多么期望那种场面的再现!这需要领导重视,干部亲自动员和带头,并从制度上加以保证。比如中午11点半至13点,应是学生铁定的午餐和休息时间,应当坚决不排课,保证学生适当的休息。下午可考虑规定半小时至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动员和组织学生户外锻炼,逐渐地形成制度,按时作息,适当地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酿成风气,唤回学生们的一个奋发向上的天机!我在北大学习,工作了50多年,就切身体会提出以上看法和建议,供青年同学和学校领导参考。

        北京市海淀区 张翼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