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5月11日 星期三

    新技术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却可能丧失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那么,我们最终将造就“浅薄”的大脑和“浅薄”的人类。
    计算机和互联网就如同一扇窗口,我们的窗户既朝向世界,也朝向自己,我们看到什么,以及如何看到,都由窗口决定。

    计算机越来越深刻,人脑越来越浅薄

    薇 言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11日   17 版)

        从好多年前开始,计算机科学就在努力探索如何让计算机可以追得上人类的智商水平。最近几年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更是掀起了一阵认知科学热。探索人的视觉工作原理、注意力分配方式、记忆存储模式成为了下一代计算机的发展方向。而计算机专家最期待的就是可以模拟出和人一样的大脑。人脑是人的一切行为、情感、思维的核心,早在20世纪初,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对大脑惊人的复杂性表现出充分的重视,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明,在人脑内部有大约一千亿个神经元,以我们尚未探明的方式,形成一个密集的神经回路网,由此决定我们的思考内容、感觉方式和身份特征。大脑的神经网络最突出特点就是“深”,就拿大脑的视觉区举例,从视网膜接收的视信号将从中继器LGN传输入大脑,从主要视觉区V1到V5传输,再传输入附属视频区,每一个视觉区域的脑皮层都大体分为六层,而处理信息最多的第四层又可以再分为四个子层。这样算起来,每一次最简单的视觉行为都需要在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脑皮层中传输、提取、抽象。

        在计算机专家忙着为如何模仿人脑打转之时,计算机和internet所带来的热潮,正一浪高过一浪地席卷过来,浪潮裹挟的不仅是所谓精英,还是世界每个角落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对十年前的我们来说,计算机和网络还是可有可无的消遣。而短短十年间,芯片运行速度不断加快,调制解调器传输速度不断提高,DVD光驱和刻录机先后出现,容量过G的硬盘推向市场。雅虎、亚马逊、eBay等网站纷纷建立。MP3、视屏流、宽带网、谷歌搜索、黑莓手机、iPod、Wi-Fi网络、YouTube、维基百科、博客、微博、智能手机、U盘、上网本纷至沓来,层出不穷。谁能抵挡得住?近期热卖的iPad、iPhone让苹果迷们掀起一波又一波久违的排队抢购风潮,也让更多的智能电子装置生产商卷入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与电子装置相配合的,是社交媒体的兴盛,Twitter、Facebook、Flickr如日中天,就连创立时间不过一年的新浪微博也已经吸引了超过五千万黏性很高的用户。新一代被智能装置武装到牙齿的网络用户们每日沉浸在各类互动网站里,我们渐渐习惯以分钟为单位切换,从这里进入,从那里退出,不停地浏览、发帖、四处留下脚印。不知不觉,计算机带来的新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已经被它们改变了。但,我想问,改变的仅仅是生活方式么?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造纸术和印刷术还没有普及,人人是语出成章的雄辩家、诗人,诗意的表达和雄辩的口才是人们追寻的目标。早期书写的单词之间没有空格,人们依赖文字中音调的起承转合分辨语段。而当书籍普及之后,人类从以语音为中心转移到以文本为中心,语言本身的光华褪色了,但人们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思索,书写下来的文字把知识从个体记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得语言不再受到记忆和背诵所要求的诗歌韵律及公式化结构的约束,思维和表达的广阔疆域随之向大脑开放。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在彻底颠覆书籍所养成的阅读习惯。由于互联网发挥着知识记忆的功能,大脑对博闻强记的依赖迅速减弱。此外,人们越来越少有机会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宁静、深邃地阅读。是的,通过回顾人类发展史,《浅薄》这本书给出了它的答案:每一次技术的更新换代,都会对人类本身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假称“技术本身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技术”,这些只是我们的自我安慰,这种狂妄自大背后的隐含意思是我们仍然掌控一切。在这本书中,卡尔提醒我们,互联网鼓励受众蜻蜓点水般地从各种信息源中采集碎片化的信息,背后的伦理规范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大化、消费最大化的伦理——新技术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却可能丧失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那么,我们最终将造就“浅薄”的大脑和“浅薄”的人类。

        对于站在快速变化的河谷中的我而言,无法现在就预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将塑造出怎样的人类,也无法认同这本书中卡尔的所有理论。但至少,我认为思索互联网技术本身对人类的影响已经刻不容缓。毕竟,计算机和互联网就如同一扇窗口,我们的窗户既朝向世界,也朝向自己,我们看到什么,以及如何看到,都由窗口决定。到头来,我们会不会拥有越来越深刻的计算机和越来越浅薄的人类呢?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美]卡尔著,刘纯毅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12月,2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