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出版大国的阅读尴尬——
人均消费量20年徘徊不前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虽然已是出版大国,但全民阅读之路仍任重道远。问题一,人均购书数量20年未增长。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下同)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博库书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冲表示:“这几年图书馆和农家书屋采购量大幅上升,如果扣掉,那么个人购买图书的比重其实更低。”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说:“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文化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增长不大。许多人吃一顿饭、买一包烟,眼睛都不眨一下,但买一本书却要反复掂量,还是观念有问题。”
问题二,书价偏低。徐冲认为,这30年我们的收入增长了50倍,但图书价格只上涨了20倍至30倍。1980年我们看一场电影是0.15元,现在一般是50元,上涨了300多倍。和国外图书相比,我们的书价只有人家同类图书的1/3或1/5。他进一步指出,书价过低导致图书零售业难以维持,中小书店纷纷关门或转行;作者的收益难以体现智力活动和知识创造的价值,缺乏写书的动力,于是好书少,而好书少读者就少,反过来,读者少,书籍的印数就不可能上去,形成了恶性循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则指出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的跟风书让读者没法感觉到图书“物有所值”,所以很多读者还认为“书价虚高”。
问题三,农村图书市场未打开。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数字,2001年城乡图书零售比为74∶26,到2005年差距扩大为78∶22,而到了2009年,差距进一步扩大为82∶18。就农民自身而言,收入和观念是阻碍其图书消费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农民居住分散、需求少、购买力低,在乡镇建立分销点的成本没有哪家书店能承受。即便像当当网、卓越网这样的大型网络书店,也把销售集中在特大型城市。博库图书网曾设想把网店延伸到地级市以下,但是测算发现物流成本可能超过了书的定价。
问题四,社会需关注,国家需扶持。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抗抗建议国家对图书产业进行税收政策方面的扶持,引起很大反响。徐冲说,国家应考虑出台政策鼓励出版发行企业向县和县以下延伸,比如对零售书店实施减税或免税政策。
民营分销商
瞄准少儿图书蓝海
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近几年来一直在困境之中左突右冲的民营分销商,似乎不约而同地嗅到了成人阅读市场严峻的气息,转而瞄准少儿图书分销业务。
当问及进入少儿领域是否可以看作是公司正在进行业务转型或调整时,民营分销商们几乎全部予以否定。而试试看、慢慢来,并不急于制定宏大的发展目标,却的的确确是多数民营分销商涉足少儿图书分销的现状。在他们看来,市场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所以目前来看利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累积数据,比如什么时间上市、什么时间下架、卖场如何摆放、如何推广宣传以及门店选址的注意事项等。
伦敦书展:
政府应更有力地保护版权
据英国《书商》报道,在第40届伦敦书展的主题演讲研讨会上,资深出版人纷纷表示,出版业应向政府施加更大压力,要求其更有力地保护版权。
企鹅集团首席执行官约翰·麦金逊表示:“图书的数字形态往往被认为置身于知识产权保护之外,这点我们必须努力改变。现在力量对比并不平衡,我们有两位员工在对政府进行公关,而谷歌却有大约500人在游说政府。”国际出版商协会主席、爱思唯尔科技集团科技部首席执行官池永硕认为版权保护是捍卫作者的利益,它对出版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出版商服务于作者,而并非由于出版商想要保护其商业模式。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朋义向伦敦书展的代表们发言时强调出版业的核心优势不会被苹果、亚马逊、谷歌或者中国电信这样的企业削弱,“如果把谷歌比作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出版商则是一个睿智的图书馆管理员” 。
(宋平 编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