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吴海民最近推出的长篇纪实作品《大国的较量》(长江文艺出版社),第一次向公众披露了上世纪80—90年代中美两国就知识产权问题谈判的全过程。
在近日举行的《大国的较量》研讨会上,评论家雷达指出,毫无疑问,“知识产权”是这场“马拉松谈判”贯穿始终的主题,自然也是构成作品架构的主线。但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这条主线绝不是孤立的、纯知识技术型的,而是和“冷战”结束,中国崛起等一系列全球政治、经济战略总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其说这部作品是解读知识产权这场旷日持久的外交谈判,毋宁说是解读近二三十年间中美两国关系乃至全球范围诸多国际关系,解读一段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历史。”与会专家表示,《大国的较量》有助于读者认识新时期国际交锋的热点问题——知识产权,有利于把握知识产权战略性及其对国家的重大意义。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大国的较量》表达的是对国家的认同观,作者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这对未来中国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当代》杂志前副主编刘茵认为,作为长篇纪实文学,《大国的较量》题材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填补了在这方面题材领域的空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中美之间的这场知识产权的谈判长达10年,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空前绝后的谈判;这本书从采访、写作到修改、打磨、定稿长达12年,也可谓是一次“马拉松式”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