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3月30日 星期三

    王立群:让《史记》走入寻常百姓家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30日   15 版)

        当年通过“海选”登上百家讲坛的王立群, 因主讲《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等节目曾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一次,这位被誉为百家讲坛“最学术的主讲人”,将目光投向了汉高祖刘邦。近日,《大风歌》系列节目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同名图书也由陕西师大出版社推出。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无疑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不但是一个由平民登上帝位,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短时间(七年)内统一天下的皇帝。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楚声短歌的皇帝,其《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到底是什么人?他的胸襟、他的眼光、他的御人成王之道都是从何而来?

        王立群把多年的《史记》《汉书》等相关资料研究成果整合提升,展现了一个胸有天下、心思缜密、坚定果敢、从谏如流的刘邦。

        “历史”的四张面孔

        司马迁当年写《史记》的时候,所接触到的历史文献便早有各种记载,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他写《史记》时就面临一种抉择:信还是不信?以刘邦的出生为例,从历史的真实来说,刘邦绝不可能是他母亲因为和龙生下来的,但是为什么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到了历史文献的记载上却有了?王立群解释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涉及真实的历史和记录的历史的区别。因为所有记录的历史都有选择,而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删减。人们接触到历史时,往往容易将真实的历史和文献记录的历史都当作历史。

        “历史”这个词包含四张面孔。王立群说,第一个是真实的历史,一去而不回,无法再现;第二个是记录的历史,所有的记录者都有想象,跟真实的已有区别;第三个是传播的历史,比如说在《百家讲坛》讲,便属于一种传播,电视剧、电影、小说也是一种传播,传播又有两种,一种叫做历史的解读,严格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解读,另一种叫文艺界的传播,其本质是消费历史,最大特点是,不一定完全忠实于文献记载,一定会有杜撰的人物和情节,比如《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完全不同;第四个是接受的历史,观众从所看的电视剧、图书和所听评书中综合,最后形成了一个历史人物形象,称之为接受的历史,和真实的相差更远。

        那么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中如何把握历史的面孔呢?“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对当时历史环境的了解,尽可能讲出比较符合历史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当然,100个人去讲,可能会有100个样子,但是不管怎样是根据历史记载,只要历史人物从真实进入记录,从记录进入到传播,到了传播阶段,就会发生两极分化,一是深化,一是丑化,所以真实的曹操是个英雄,一到了传播中在《三国演义》就成了奸贼,刘邦也是一样的。他本来是个布衣,一旦登上皇位,一定要有一番造神运作,把自己说成天命所授,就等于告诉老百姓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由草根当皇帝的。”

        超越原有语言风格

        《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是“王立群读《史记》”系列里比较靠后的作品,之前,王立群讲过汉武帝、项羽、吕后和秦始皇,刘邦是第五个人物。王立群表示,这次对刘邦的解读延续了之前的严谨和平实,但同时也有巨大的突破,那就是在语言上下足了工夫。这种改变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喜欢,因为在《百家讲坛》讲历史,要面对“老板”央视、老百姓、同行三种观众,让三种观众满意,把握好这个“度”很难、很痛苦。

        作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金牌主讲人,王立群教授的作品本本畅销,目前已经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图书,被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一致认同。在“王立群读史记”最新作品《大风歌》中,王立群做了大胆的突破,对自己学院派语气比较重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调整。

        出版之前,《大风歌》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作为电视讲座的讲稿,另一个是书稿。在语言调整之前,他阅读了图书市场比较流行的历史小说,包括《明朝那些事儿》。甚至在出差旅途,他也注意观察旁边乘客的读物。他发现,语言轻松是走近读者的关键要素,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叙述。但同时,内容要严肃,品位不能降。“我借鉴别人的长处,但是别人拿不走我的学术含量。语言上做调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适应市场,让更多的读者喜欢。”对于自己的学术功底,王立群显然颇为自信,因为所有讲解的人物,他都经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调查。

        比如说讲韩信,王立群会把期刊网上所有评价韩信的文章“一网打尽”,一篇篇阅读,列出来所有人的观点,对学术界所有的研究现象了然于胸,兼容并包,取长补短。所以讲的时候,他的语言大众化,学术观点却是很严肃的,《大风歌》中的学术含量是沉甸甸的,而他的学术信息却在不知不觉中发散开来。王立群说:“我这个人比较笨,所以我做事情,首先会做很多基础工作,翻阅大量的资料。本子是最不可靠的,依靠本子谈的时候都是沙滩上的建筑。”

        《大风歌》的现实意义

        北师大曾对90后的在校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让他们推举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调查前,人们以为周杰伦等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明星排名一定会靠前,结果几十万份问卷出来后显示——排在前20名的有两本书:《论语》和《史记》。

        这个调查结果令王立群感到惊讶,也给了他动力。从去年4月开始,他投入到录制48集《大风歌》的工作中。“《史记》不好读,系统讲一遍是推广中国文化符号的好机会。休整两个月,我会继续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史记》的研究还要与时俱进,因为所有的评价都是今人对古人的解读,当时代发展以后,再去看古籍的时候还会有些变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断在发展的,传统文化的研究永远不会终止,它随着时代不断前进。”王立群说,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更有借鉴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现在有些学者上“百家讲坛”后,太想让读者听到有趣的故事,往往会跟说书的去争一席之地,王立群跨越文学和历史学科限制的解读,使他的作品对历史的关切、对人性的关怀淋漓尽致,他不光是讲刘邦的传奇故事,而且讲了中国人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张颐武说,《大风歌》里有读者需要了解的东西,对人会有一种提升。读者会发现知道这些历史、知道这些人的命运、知道中国大历史的走向对每个人都有好处,对我们的未来也会有启发。  

        王立群曾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魅力50人”,评价他是《百家讲坛》中的一把慢火,温和,持久。“在他慢条斯理的讲述中,观众有了帝王将相奔来眼底、历史浮沉涌上心头的体验。他让《史记》这部‘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普及到了寻常百姓的家里。”本报记者 舒晋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