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3月30日 星期三

    笔力能令霜气柔

    褚水敖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30日   19 版)

        常见有人用“倚马可待”,揄扬他人吟诗撰文分外敏捷,不过大都流于虚言。但如果以此来形容周笃文先生的诗文才气,却不是虚言而是实指了。我曾经多次见他思接神驰于须臾之间,或言情志,或状景象,有时即兴起吟,有时顷刻酬唱。有一年,笔者伴随笃文先生在南阳采风,好几天我为佳句难觅而愁肠百结,他却一个夜间便吟成堪称上品的绝句十多首!说笃文先生笔力雄健,是无疑的,而且这雄健非同寻常,乃是为诗为文,既快又好。所以,当我见他在给周汝昌先生的贺诗中有“”一句,就想,这用来描述笃文先生自己的诗文,也十分恰当。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文学、新闻、教育等多种领域锐意精进,无不斐然有成。其中诗词文章,或昭著为学术,或体现于创作,更在他呕心沥血自强不息之后卓有建树。这里,暂且不论他积十余年之功煌然成就、即将面世的《全宋词评注》,单就前不久推出的他的《影珠书屋吟稿》以及其他诗文,便能窥见他的笔底波澜,感受他诗心文心的博大与深沉。

        笃文先生的词作,素享盛誉。集在《影珠书屋吟稿》中的各调,大都精湛工致,其中不少真是字字珠玑,有的即使置于宋词之中,也毫无愧色。他的词风格多样,有豪放,也有婉约;见飘逸,亦见沉郁,抑或淳朴天真,异彩纷呈。他在一首诗中似乎不经意地写道:“入目溪山景色奇,格兼豪婉最心迷。”这如果移用为他自己对词作的高格以求,也是很合适的。不过,我认为论笃文先生的词,若论风格,关键还不在于他大量词作此种或彼种风格的存在,而在于这多种风格何以能够存在。

        那么,这类词的格调,是如何形成的呢?曾经见到一些评论文字,把笃文先生词作的风格说得比较透彻,但往往不留意风格的成因。即使涉及,也语焉不详。我觉得这不曾深究的风格的成因,恰恰是笃文先生填词常能臻于精湛的奥妙所在。这奥妙,我概括为一个“浑”字。所谓“浑”,即毫无雕饰,浑然天成。可以喻之为行云流水,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前面所引的这首词,想必是作者当时面对溪山,油然生情;灵感一旦触发,意在笔先,象随意走,那一片神思,直如飞舟一泻千里,而当停泊之处,戛然而止。词要达到妙境,最难处莫过于自然而然。正是在这自然而然之中,境界全出。此即所谓无技巧乃是最高的技巧。这方面前人多有论述,如清人郑文焯与朱强村论词书,曾挑吴文英词的毛病:“梦窗词,其灏气流转,文采高丽,纯学清真,而未得其浑。”“浑”是神韵所藏,风骨所寄;百炼于天然之内,从容于规矩之中。倘是舍弃或疏忽了“浑”,尽管“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宋人张炎讥梦窗词之语),却终难大雅。笃文先生是研究宋词的大家,我猜想他的词作能常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迹,必是透彻地分析了许多先贤笔下的长短得失,将个中三昧一一参透,并化为自己创作的圭臬吧!

        笔力遒劲,不仅显见于笃文先生的词,也昭著地体现为他的诗。诗词界有这样的断言,认为笃文先生词胜于诗,而他的诗,绝句胜于律诗。这种说法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不大周全。词和绝句,他用力最勤,二者各比律诗数量为多,这是事实;而以总体的质量相衡,应该说难分轩轾而各有千秋。我新近细读了《影珠书屋吟稿》中的七律,反复琢磨,深为这些律诗深沉的思想、遄飞的意象、炳焕的辞采以及严整的格律所吸引。他的七律题材广泛,大到国计民生,小到牡丹水仙,真情盎然,妙句迭出,决非一般的力作,而是真正的精品。我甚至认为读当代中华诗词不可不读笃文先生的七律,特别是不可不读这十首绝妙华章。这十首诗之所以精彩,妙在一个“活”字,即意象活,哲思活,趣味活,语言活,还有用典活。这诸般活气,真是大可玩味。就诗本身而言,营造了鲜活灵动的至美境界;就诗人而言,展现了丰神畅朗的艺术个性;就诗界而言,无意中树立了当代律诗创作的生动楷范。这里特别提及诗界,是因为我觉得这一“活”字,实际上触及了当前旧体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律诗无“活”,行而不远。律诗如此,其他诗词样式也是如此。旧体诗词如果要为更多的人所钟爱,不能缺少这活泼传神的生命力。

        可能是被诗词的名声所掩,笃文先生的文章,似乎尚未为更多的人所看重。而不少有识之士业已指出,他的笔力,在他的文章里一样能遍见峥嵘。笃文先生的文章,同样具备多种风格。而这多种风格的生成方式,我认为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圆。所谓“圆”,即是圆融委婉,流转自如。笃文先生每每施展圆融之笔,文章气势已就,却又不露痕迹。

        笃文先生笔力的表现,概而言之,即是上述的他词境里的“浑”,诗境里的“活”,文境里的“圆”。而这三者的根基所系,则是他心境里的“高”。至于心境之高,关系到他人品情操学养之类,这说来话长,得由另一篇文字细论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