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至17世纪,以莎士比亚戏剧、弥尔顿诗歌为代表的英国文学把英国文艺复兴运动推向了高峰。这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潮在英国的确立,同时也奠定了文学在英国文学艺术中的领军地位。从文学作品里汲取营养、赋予画面浓郁的文学气息,是19世纪英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特征。英国杰出的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1829—1896)所创作的传世名画《奥菲利亚》,就是取材自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的经典之作。
拉斐尔前派是由三名年轻的英国画家——米莱斯、罗塞蒂和亨特发起的一个艺术团体。他们的目的是要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偏向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他们认为拉斐尔时代以前古典的优美绘画成分已被学院派的教学方法所腐化,所以要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来挽救英国绘画,因而取名“拉斐尔前派”。他们尤其反对由雷诺兹爵士所创立的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画风,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那种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三位画家于1848年在伦敦米莱斯的家中发起成立了这一画派。这个画派的艺术思想从一开始就遭到学院派的强烈反对和评论界的诋毁攻击,然而著名艺术评论家罗斯金公开支持这一画派。
米莱斯是这一团体中最富有才华的一位。在1852年完成的《奥菲利亚》中,他的艺术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选择了莎士比亚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恋人、可爱而多情的奥菲利亚作为画作的主角,画面则选取了奥菲利亚在编好一个花环要挂到树上、却连人带花跌入水中即将被淹死的那一瞬间。
奥菲利亚的父亲是宫中御前大臣,因参与宫廷阴谋被哈姆雷特误杀;而她深爱的王子变得怪异,且不知去向。在双重打击下,奥菲利亚精神失常了。这个不幸的少女整天在田野上游荡,唱着歌,呼唤着恋人的名字。一天,她跑到河边,采集了雏菊、荨麻、野花和杂草来编织一个花环,然后爬上一棵柳树,想把花环挂到伸向河中的树枝上。可是树枝一下子折断了,奥菲利亚连同花环一起落入水中。但她并不知道害怕,依旧在唱歌。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梦想,握着花枝,唱着歌,漂向天国。这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为哀婉凄美的一幕。
莎士比亚这样描述她的死:“她的衣裙四散展开,使她暂时能够像人鱼那样漂浮在水面。她仍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歌谣,一点也没觉察到处境的危险,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没多久,她的衣裙浸透了水,她就被无情的河水吞噬了。”
在这幅作品中,米莱斯描绘了人间最美丽的景色:小溪边盛开着色彩缤纷的花,水中长着绿色的苔癣,溪水温柔地接受了那个可怜女孩,她恬静地仰卧水面就像个水中精灵。米莱斯以人间的旖旎风光来反衬故事的悲剧性,用细腻精致的笔调刻画了这个动人场面,充满凄凉哀婉的情调。他和其他拉斐尔前派画家们的作品都有一种共同特点,那就是对爱情与人生像诗歌般的抒情,将人类的感情燃烧起来,强烈抒发作品中的伤感。
为了真切地描绘自然环境和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米莱斯付出了艰辛劳动。他一丝不苟地做了多次实地写生,画中的背景是在萨里的埃威尔野外画的风景。而画家的一片苦心也确实得到了回报,画面对自然美景的写实功力令人叹为观止。
米莱斯请罗塞蒂的未婚妻希达尔充当画中奥菲利亚的模特儿,这位弱不禁风的希达尔是拉斐尔前派画家们所钟爱的一位模特儿。为表现人物浮在水中的逼真效果,米莱斯专门制作了一个大玻璃池,里面注进水,池下点着火,让水保持着适宜的温度。模特儿躺进水池,画家则在一旁细细临摹。这样连续画了好几天,希达尔在池里躺了好几天。一次,米莱斯专心作画,竟没有发现池下的火熄灭了,导致水变凉。希达尔原本就患有肺结核,因而感冒发烧,大病了一场。米莱斯为她支付了一笔医药费。后来希达尔同罗塞蒂结婚。罗塞蒂在自己的作品中常以爱妻为模特儿。可惜希达尔红颜薄命,罗塞蒂对她的挚爱未能挽留住这个年轻生命。婚后两年,她就离开人世。这令罗塞蒂悲痛欲绝,画了一幅题为《我的爱人》的作品来纪念她。
米莱斯创作《奥菲利亚》时,以极其工细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神奇的画境创造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和观众。他因《奥菲利亚》一举成名,这幅画也是他最受欢迎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他在描绘风景上花费了很大心血,因而在画人物之前风景已经非同寻常了。他和他的拉斐尔前派朋友都认为风景和人物是同样重要的。他们不赞同风景是绘画中不重要的部分、应在画人物之后再画风景的那种观点。
1853年,好友、评论家罗斯金请米莱斯到家里为自己画一幅肖像。不料在画像过程中,米莱斯竟同罗斯金的妻子埃菲相爱了。罗斯金的婚姻完全是服从母亲意志,因此夫妻间缺乏感情基础,两人性格各异。而米莱斯则充满浪漫气质,他和埃菲一见钟情。最终罗斯金离异,米莱斯同埃菲结合。他的这桩婚姻引起了诸多非议,也使得他与罗斯金的友谊破裂。
1860年以后,米莱斯抛弃了拉斐尔前派的原则,重新采用皇家美术学院雷诺兹那种广泛而松散的风格,还画了一些符合公众对于情感故事和有趣故事需求的画,名声鹊起。他又为流行小说作插图,大受欢迎。他曾表示:“我可以真诚地说,我从来没有故意在绘画上懈怠过。”
婚姻饱受争议,成为长期笼罩在米莱斯生活中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他逝世前,维多利亚女王才正式承认了埃菲的身份。尽管如此,他同埃菲一直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除了这件事外,他一生的道路可谓一帆风顺。1896年,他被任命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如今,米莱斯的成名作《奥菲利亚》收藏在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直到今天,它的颜色还很新,很鲜艳,仍是一幅美丽的画,总是挽留住参观者的脚步。
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拍摄了电影《王子复仇记》。由于这幅传世名画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和巨大影响力,导演在拍奥菲利亚之死那一场时,将米莱斯的这个经典画面搬到了影片里。得益于电影艺术视听效果的优势,观众能够亲眼目睹奥菲利亚是怎么爬上树挂花环却跌落水中;她在短暂惊慌后,从容、平静地躺在水中,拥着鲜花,唱着歌儿,而歌声越来越微弱……她就这样投入死神的怀抱,真是动人心魄!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被那美丽的、毫无死亡气息并充满诗情画意的场面所震撼。因此,可以称它是艺术作品中对死亡的最美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