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舒晋瑜) 作家如何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大潮中留下不可替代的位置?
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在近日中国文学高端论坛上指出:“30年来当代文学的蓬勃发展,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成就相当巨大,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有日渐成熟的创作队伍,都已经建立了一个宽大雄厚的底座。底座越大,顶端将会越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理由期待文学金字塔尖的出现。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不应当再满足一般化的写作,而要把创作长篇小说的高端产品,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张炜的《你在高原》,就是一部有理想的大作品。蒋子龙的《农民帝国》,前后写作修改历时十年,不达到作者自己满意的程度绝不轻易抛出。”
在今天这样一个普遍技术化的时代,所有的“产品”都强调技术含量,技术本身并没有错。但文学若是也进入了技术化的时代,就有些令人困惑了。张抗抗说,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产品,不同于工匠式的雕琢。语言是工具,用以承载和表达内容。缺乏真知灼见的语言,过分在意文学技巧的炫耀,把语言和文体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摒弃了作品的思想内涵,缺乏批判的力度,那么,即使是一部看似完美无缺的作品,却仍然不可能是大作品。近年来,文学界不再看重“写什么”,我们总是焦虑“怎样写”——但“怎样写”其实有双重意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心理问题。作者怎样写,取决于他对生活的认知。当我们选择“怎样写”的时候,其实已经选择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和审美趣味。我们选择了某一种文体的时候,那种文体“有意味”的独特形式,将能够最贴切最准确地表现出我们看待生活和世界的目光。一部优秀的小说,就像布满了穴位的身体,每个人物都能从穴位里进针,每一个穴位都能给读者带来多种不同的体验。若是忽略了“进针”的深度,读者把语言和故事享受或消费完了之后,很可能回归于“无”。
张抗抗坦诚自己内心的矛盾:“我们既要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又要不断地面对读者的关注和出版社的期待。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作者需要有一种强大的‘定力’,有一种不断地自我否定的勇气、坚持的勇气、创新的勇气、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反复修改的勇气。”她把长篇小说创作看成是一种室内的历练,创作一部优秀的作品,就是一次作者自我修炼的过程,需要摒弃任何功利之心。对她而言,追求作家在作品中的创造和成长,甚至高于对文学成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