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德语国家举办一系列活动,隆重纪念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诞辰八十周年。
1
伯恩哈德是战后德语文坛最著名的和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同胞女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说:“他是奥地利文学的标尺,而其他人都是‘其他’(Andere)。无人能与他比肩。”德国文学批评界的头面人物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也说过:“最能代表奥地利文学的只有伯恩哈德。”
在2月9日伯恩哈德诞辰前后,有多项剧演、朗诵、展览等在奥地利和德国举行,数种新书亦已上市。
朔尔坎普出版社先于去年下半年出版《歌德死了》(Goethe schtirbt),不足百页,乃伯恩哈德四个短篇小说之合集,再于今年推出《寻找真相》(Der Wahrheit auf der Spur),收入他此前从未发表的部分书信、散文、讲稿,以及多篇稀见访谈。
事实上,从2008年至今的三年间,新出、新选和重编的伯恩哈德作品至少已有14种,朔尔坎普出版了其中的12种。对一个死去已经21年的作家而言,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马文韬译伯恩哈德小说选《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已于2010年12月由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出版,除与书名同题小说外,另收《波斯女人》和《制帽匠》两篇。
2
1931年2月9日,托马斯·伯恩哈德生于荷兰海尔伦,乃赫塔·伯恩哈德小姐和木匠阿洛伊斯·楚克尔施泰特的私生子。母亲亦为私生,故虽为作家约翰·弗罗伊姆比希勒之女,却从母亲安娜·伯恩哈德之姓。托马斯的木匠生父不仅将母女两人遗弃,更从未认下自己的儿子。小托马斯遂在维也纳和萨尔茨堡附近泽基尔兴的作家姥爷家度过童年,受教良多并完成文学和音乐启蒙。母亲1935年结识剃头匠埃米尔·法比扬,次年成婚,随夫迁居巴伐利亚;托马斯的生父另娶,1940年在柏林自杀。
少年托马斯前往巴伐利亚与母同住,但关系紧张,被送入工读学校。二战后,奥地利重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伯恩哈德全家人被驱离,回到萨尔茨堡。托马斯进杂货店当学徒,染上肺病,在维也纳的演艺事业因此失去前途后,经由年长他37岁的寡妇黑德维希·施塔维阿尼切克的扶助,终于成为全职作家,1957年首度出书:诗集《世上和阴间》(Auf der Erde und in der Hoelle)。
据《寻找真相》一书,1980年,伯恩哈德在西班牙马洛卡岛上疗养,罕有地在海边接受了奥地利电台(ORF)女记者克里斯塔·弗莱施曼的采访。他谈到了爱:“爱是一切。”他对弗女士说,“当我看着你,这是爱;当我越过你看向别处,这也是爱。”
3
施塔维阿尼切克太太对他至死支持,从中似可见伯恩哈德的爱情观念——通常认为他是无性的,不近女色,亦不食男色。而童年遭弃和青年染病的经历,乃理解伯恩哈德作品的关键所在,比如我们现在可以读到的《波斯女人》——它似乎并不好读,实则大有可读。伯恩哈德多写遁世的生活、疾病及其背后死亡的巨大压力。其主人公通常是所谓的“幽灵人”(Geistesmenschen),生活和事业上的双重失败者,只剩下抨击一切的长篇独白的能力(《波斯女人》里的通篇独白长达百页,且一气呵成),其中往往含有对奥地利国家及国民的强烈批评,如以当代所谓的“天主教国家社会主义”拟仿德奥合并时的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并指责大众愚不可及,甚至攻击奥地利最受尊敬的、也是令他本人大获盛誉的维也纳城堡剧院为“世界上最糟的剧院”。公众和媒体深受刺激,一度对他冠以“把自己的巢搞脏的家伙”(Nestbeschmutzer),言下之意,他不爱国,就不是什么好鸟儿。
小说《歌德死了》本为1982年歌德一百五十周年忌辰时,伯恩哈德为德国《时代》周报所写。这是个跨越时空的故事,描写歌德临终唯一的愿望,是和20世纪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见上一面,因此派了个秘书去找他,把哲学家带回魏玛。
1968年,伯恩哈德获得了奥地利国家文学奖,两年后又获德语文坛的至高荣誉毕希纳奖。几年之后,他宣布不再接受任何文学奖项,哪怕诺贝尔奖亦不例外。
4
1970年代初,伯恩哈德的戏剧作品开始经由杰出的舞台导演克劳斯·派曼(Claus Peymann)之手陆续上演,大获成功,且屡屡因各种争议而成为轰动性事件。登峰造极者,当属1988年上演的《英雄广场》(Heldenplatz)事件。马文韬在《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一书所附伯恩哈德生平年表中述及此事时写道:
“由派曼执导的伯恩哈德的话剧《英雄广场》提醒人们注意50年前欢呼希特勒的情景并没有完全成为过去,由于剧情提前泄露引起轩然大波,奥地利第一大报《新闻报》抨击该剧‘侮辱国家尊严’,某位政治家要求开除剧本作者的国籍,部分民众威胁作者和导演当心脑袋,演出推迟三周后才冲破重重阻力,于11月4日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首演,演出盛况空前,引起欧洲乃至世界的关注。”
1989年2月12日,58生日后的第三天,托马斯·伯恩哈德在上奥地利的格蒙登去世。依其遗愿,他与五年前死去的施塔维阿尼切克太太及其亡夫施塔维阿尼切克先生在同一个墓地下葬。遗嘱中亦规定,其未发表作品不得在奥地利发表,未上演作品亦不得在奥地利上演。
八十诞辰之际的各种纪念表明,奥地利人民依然喜爱着伯恩哈德,尽管其中掺杂着许多复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