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2月02日 星期三

    过个“阅读”春节是不是另类的事?

    丁 杨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2月02日   09 版)

        本期报纸问世时正逢农历年三十,至此,中国人才算真正辞旧迎新。中国人过年不缺文化元素,礼数多多掌故多多,写春联猜灯谜都少不了识文断字,但过年和阅读好像关系不大,能在筹备年夜饭时翻翻菜谱就不错。所以,这时节推荐几本好书未必是好主意,但不等于没意义,有些习惯不妨渐渐养成。古人还没有大年夜合家围坐看春晚的习惯呢,如今这不也成了中国人过年的一部分?总署赶在春节前向社会公布“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也是这个意思,书海茫茫,不知从何读起,没关系,有专家有网友为你筛选,归心似箭的回家行囊里要是捎带着背几本好书给老人和孩子,是比满桌山珍海味更深远的心意。

        年初顶着“国内书业盛会”名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涌现无数新书,里面当然不乏值得买回家细细品读的好书。这样一来,春节长假走亲访友要是拎一摞精心挑选的书绝对不愁选择,窝在家里关了手机和网络安心静读也肯定有得挑。只是,这听上去风雅又有益身心的“阅读”春节更像为未来设计的,很另类。

        任何时候坊间都不缺少成为关注焦点和销售热点的畅销书,在2011年初各大畅销书榜单上名列前茅的倪萍阿姨的《姥姥语录》和村上大叔的《1Q84》第三部似已无需推广,反而是本报推荐榜上那些书若能被更多人知道,书的命运和人的精神世界也许会美好一些。说回这期推荐榜,社科学术书照例是主力。学者丁学良在《辩论“中国模式”》中针对关于“中国模式”的诸多问题展开深入分析、阐释,学养的扎实和角度的独到使该书极富参考价值;英年早逝的宪政学者蔡定剑的《论道宪法》精选其二十多年来论政文章,从中得以一窥其思想轨迹和学术脉络概貌;《底层立场》同样是学术文集,收入社会学者于建嵘近年散见报刊上涉及农民工权益、土地权利、村民自治、信访改革等三农、民生热点问题的多篇文章,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此外,郑永年的《保卫社会》、许纪霖的《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等均为近期受到关注的人文学术新书。

        纪实类图书中,出自陈柔缙、梁旅珠(插画)两位台湾作者之手的《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题材关涉日据时期台湾世象人情,用大量史实、照片、手绘图画(原照已模糊不清)将那个不为我们熟悉的特定年代的台湾还原出来;《先生之风》则以一组回忆文章怀念王瑶、钱锺书、萧乾、龚育之、王元化等二十七位中国知识分子,撰文者亦为钱理群、徐友渔、资中筠等名家,映照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缩影;《寻路中国》的作者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杂志驻京记者,他耗时七年自驾车漫游中国,从城市到乡村,他目睹工业化、汽车普及后中国城乡剧变,是不止停留在浮光掠影层面,深入走读中国的“在路上”读本。

        年初以来,多位重量级华语作家推出新作。贾平凹继《高兴》后时隔三年多出版长篇小说《古炉》,虽说此书电子版权之争相当热闹,可作品本身确实是他擅长的乡土题材,放在文革背景下,文学意义与社会价值都很厚重;台湾作家张大春则是时隔十二年终于让内地读者见到其代表作《城邦暴力团》的简体版,此书的篇幅之宽广、内容之驳杂、人物之众多均为作者自我挑战的结果,书中对百多年来中国地下社会、江湖纷争的描写尤其出彩;香港作家西西去年已有若干旧作、近作推出内地版,此番她图文并茂的奇趣之作《缝熊志》继繁体版问世一年多后即有简体版行世,实在是读者的惊喜。外国文学方面,哈罗德·布鲁姆的《如何读,为什么读》出手不凡,黄灿然的译笔也极为靠谱,捷克作家卢斯蒂格的《白桦林》则是喜欢东欧小说的读者不可错过之作,美国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去年的《智血》、《好人难寻》中译本口碑上佳,最近她的《暴力夺取》也一样值得期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