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淘到一本《纪念曹振峰》,印制非常精美,却既没有出版单位,也没有版权页,只有署名“召明、周新宗、曹金秋编”,因此严格来说它不能算是“出版物”,而只能算作在私家流传的“印刷品”,我称它为“私家书。
我之喜欢这本“书”,完全因为传主本人的传奇经历,这位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副馆长、著名民间美术专家,身后有中国美术馆撰写的生平:
曹振峰,1938年8月参加八路军。先后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剧社、冀察军区、华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六十七军)从事抗战宣传的美术工作。除配合战争绘制对敌宣传品外,还主编油印、石印画报,进行版画、连环画创作,其中《子弟兵》、《葛存村的故事》、《狼牙山五勇士》曾获边区鲁迅文艺奖金,《三儿脱险记》获边区政府儿童画创作一等奖等。
1946年在保卫怀来的战役中,他创办的《战士画报》(后改名为《前进画报》),三年共出版 140余期,被部队批准授“大功”一次。1947年曹振峰创作的连环画《芦连玉诉苦》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他本人被选为“中华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受到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接见。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曹振峰作为《战友》出版社特派记者随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以手中的画笔讴歌志愿军英雄事迹……先后创作出版有《铁血山》、《汉江冰波》、《英雄的九·二八高地》等连环画集、组画集……参加并组织了全军第一、二、三届美术展览,他所创作的油画《清风店歼灭战》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封底的几行文字,则浓缩了传主一生:“画结童年,大学纪实,我是一个战斗兵,寒风呼啸狼山头,解放战争中的‘兵画兵’,上甘岭速写追记,连环画《芦连玉诉苦》创作的前前后后,战火征程里的画图,北平城下兄弟会……”封面上青年曹振峰的立功照片,衬托着1947年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杨得志、李志民等将军颁发的立功奖状,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本“书”印制精美装帧考究,按“后记”分析,编者应当是曹振峰夫人、女儿和女婿,“一个从事美术,一个从事文字工作”,难怪哉。我则更加欣赏书中内容,仅举一则“北平城下兄弟会”,1949年曹振峰征战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后驻在沙河,与阔别12年的大哥不期相遇:
通讯员突然跑来告诉我:“你的哥哥来了,快去看看!”我半信半疑,心想离家十来年,从来没有跟家里人通过信,哥哥怎么会知道我所在的部队和驻地……北平城下兄弟相会,成了政治部宣传部的大喜事,各科的同志们都来看望祝贺,摄影记者也来为我们兄弟二人合影留念。哥哥在清河住了三天,受到部队热情的接待……平津大会战时,北平城外集中了东北和华北两大野战兵团,加上地区的地方部队足有一百多万人。哥哥此次从保定到北平前线,竟然从百万大军中找到离别十余年之久的弟弟,真是不可思议……
原来,在平津战役中华北野战军中有不少冀中冀西的子弟兵,于是在通往北平的“小推车流”中就多出了许多寻找亲人的部队家属。曹振峰的亲哥哥也带上干粮和新发行的解放区冀南钞票坐上了一辆探亲马车,与七八个老少妇女一起到了北平广安门,三四天后才得知华北部队驻城西北,遂继续北上,一路上又集结成了几十人的探亲团,终于碰到穿黄军衣的华北解放军的首长,告诉他们到部队去打电话查找。幸运的是,哥哥居然只凭一个名字就找到了弟弟。曹振峰还记得:“有很多华北部队战士们的父母和妻子,来北平前线探望,因来的晚了,部队已向太原进军,在北平郊区扑了空,他们依然不回家,顽强地跟在部队后面追赶,行程千里,有的在路上有兵站接待,没有兵站的地方,便沿途乞讨,终于在太原前线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当然,他们要找的亲人中,有的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此情此景在革命战史中鲜有记载,而这种亲情,正是胜利的源泉。”
由此联系近几年《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和《士兵突击》等影视作品的震憾人心,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把一些过去“在革命战史中鲜有记载”的真实情节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