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1月26日 星期三

    “南腔”与“北调” “科学”与“主义”

    吴 燕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1月26日   12 版)
    《要科学不要主义:“南腔北调”百期精选》,江晓原、刘兵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20.00元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开篇即写道:“众所周知,吃不到一起的人通常也玩不到一起。基本上,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以群分’的俗语版。人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动物性,对食物的喜好差异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几天前在《要科学不要主义》一书出版座谈会时,我又一次想起了这句话。因为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把这句话给“证伪”了。江晓原和刘兵二位先生,江湖人称“老猫”和“兵叔”。单是这名号就足让听者对这老哥儿俩的气质做一番连翩浮想。饭桌上的老猫和兵叔,一位对盘子里出现的所有红色颗粒保持着高度警惕,一位则是无辣不欢,只嫌出了川渝地界儿的辣不够地道;而在饭桌之外,一位说起话来永远是慢条斯理气定神闲,一位则是激情昂扬声如洪钟。

        不过,尽管风格气质言谈举止乃至吃的癖好上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思想上的相得和学术上的合作,在反唯科学主义一事上就是如此。比如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开“南腔北调”对谈专栏,藉新书的讨论表达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思。一个专栏开了九年,谈了100期,而且还将继续谈下去,放在全国范围内众多的媒体设置的各种专栏中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不仅如此,这个专栏还结集出了好几本书,最新的一本就是《要科学不要主义:“南腔北调”百期精选》。既然是“百期精选”,那么无论是选入此书的对谈本身还是对谈中提到的书,无疑都堪称九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此书既可以作为对九年来科学文化图书的一份个人化总结,从中也多少可以反映出科学传播的脉络与走向。

        书末附有一个“南腔北调”专栏对谈书目一览,笔者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在全部95种图书中,小说16种,戏剧文学剧本1种,另有一种为《科幻小说史》;而在收入这本“精选”的30篇文章里,关于小说的对谈有10篇。仅就这个比例来说,就很值得多花些笔墨来加以讨论。

        每次说到公众理解科学,我总是会想起牛顿时代,那时的名媛贵妇以及绅士们喜欢谈论牛顿以及望远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很可能就是那时的畅销书,扮演着今天的励志与身心灵修炼的双重角色。再往后,科学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视野。如今这个时代,科学专著当然是无比艰深,普通人只有敬而远之,科学小说与戏剧也就成了人们了解科学的便捷途径。如果再将这些作品细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幻,另一类则是以现实的科学界、学术界为小说的发生场景或主要线索(例如《诺贝尔的囚徒》),或是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融入科学的内容以及借主人公之口表达对科学的思考(例如丹·布朗的小说)。

        接下来的问题是:小说是否能成为反思科学技术的载体?在两位作者看来,这不仅是可以的,而且这种由小说所带来的关于科学技术的反思还是多层次的。归结下来大致可以有如下几种:其一当然就是通过小说来呈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问题。这一点仅看书中所收文章的标题即可窥一斑:“玩火自焚:一个滥用技术的寓言”、“生物技术:幻想中的末日”、“咋越学越对科学不放心呢?”、“在高科技时代捍卫公众隐私”……就小说本身的主题来看,几乎包含了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反思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技术的滥用、利益集团对科学事务的操控,还是技术的过快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可能带来的威胁,都曾在过去的数年中引起人们的思考。而当这些问题以小说的方式加以呈现,无异于提供给读者一个反思科学技术的未来“实验室”。其二,分析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反思现实的科学批评环境。例如在对《羚羊与秧鸡》的对谈中,刘兵就说到,“尽管一些发达国家也有重视科学、重视由科学带来的物质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但至少,还有相当多的人文学者、文学艺术家、有思想有责任感的科学家等在反思,因而,也才会有那些在学术立场上批判性的研究之作”。——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属于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也相应地投射出某种社会态度与价值取向,科学小说当然也不例外。

        “一个正确的道理显然并不是讲过一次就无需再讲了,而是需要针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阐述。唯科学主义至今仍影响着许多人的思想。考虑到唯科学主义在中国是何等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它仍然影响着许多人的思想。所以反对唯科学主义这个话题,在今天就是再讲一百遍也不够。”序言中的这段话可以看做这本书的题解。虽说是“讲一百遍也不够”,但怎么讲也大有学问。从不同的具体的个案出发,在对作品的解读中渗透反对唯科学主义的主张,特别是借文艺作品展开话题,如此一来,就更容易给读者带来新的触动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