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1月26日 星期三

    教育应多元化、个性化,注重全人格的培养

    学者指出:民国基础教育思想值得学习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1月26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陈菁霞)近来,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开始走红,引起很多人的追捧。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民国教育,能够得到些什么样的启示?应该如何改进现状?在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回望民国基础教育”教育沙龙上,这些话题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指出,对历史的回顾是为了检验和教育当下的人。杨东平说:“我们对民国教育的认识也是重新认识晚清的传统,通过当时的课本和课程,来感性地认识晚清和五四时期的新教育那种清新自然的风貌。”

        “民国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多元性。那时也算个过渡时期,最新的东西和传统的东西都在教育当中得以体现。当时和英美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是同步的,杜威来了,罗素来了,中国的教育界马上就有呼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唐晓敏指出,民国时期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生可以读大量的课外书。课本只是整个语文学习的一部分,甚至是比较次要的一部分。

        当年,陶行知对新安小学提出的教育目标中,提出学生必须认识10种以上的动物和植物,10颗以上的行星等多项具体的要求,“对照一下,可能我们很多人今天的教养没法达到。我碰到一些学生,甚至连油画和水彩画都不能区分,常识很缺乏”。杨东平说:“我们今天的教育面临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教育家都思考过,甚至解决得比我们更好,这一段历史值得我们学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