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1月12日 星期三

    为“坚决反对删书”叫好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1月12日   08 版)

        《三字经》被禁、被删引发跨年争议。钱文忠强调,自己赞成对《三字经》重新认识、有甄别地接受,在学习《三字经》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坚决反对删书,绝对不能接受。(《郑州晚报》1月6日报道)

        对于《三字经》等传统典籍,乃至国内外一切文化典籍,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去其糟粕”和删书改书是绝对的两回事,学者主张“坚决反对删书”的立场值得叫好。

        就文化典籍而言,“精华”和“糟粕”的甄别本身十分复杂,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的判断会有所不同,并且,不同阶层、不同需求的人的判断也会不同,因此,应该允许人们独立思考、各取所需,大家都能从典籍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精神营养。如果对文化典籍进行删改,不管是由于删改者的认识水平还是主观偏见,都有可能恰恰把许多人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给删除掉了,客观上的结果恰恰是“去其精华,取其糟粕”,这削弱了人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权利,也不利于保持文化典籍的完整性,从而影响人们对文化典籍的全面认知。

        担忧文化典籍中的一些“糟粕”会毒害人们心灵,这完全是多余的。没有人因为孙悟空是石头中变出来的,就会觉得自己可以不要父亲母亲;也很少看到那起现实生活中的刑事犯罪,是因为读了林冲武松的故事而导致的。人们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之中而不是典籍之中,只要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念不发生偏差,那么,对于文化典籍中的“糟粕”,人们在独立自由地思考后可以自觉抛弃。更何况,无论是出版者还是讲解者,都可以引导人们对文化典籍进行批判性地接受,这反而更有利于培养人们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删书的必要性完全不存在。

        从本质上来讲,删改书籍与“焚书”并无差别,因为这都会导致某些文化内容的消失,都会阻断人们对文化的自主选择和认真思考,是对文化发展繁荣的遏制而不是推动,它更会形成肆意曲解和篡改他人作品、误导人们放弃独立思考精神的恶劣示范,极其不利于尊重学术、尊重思想、尊重他人权益的社会文化氛围,极其不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极其不利于激发全民族全社会的思想活力和创造活力。然而,长期以来,许多人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显然不足,这既表现在删书改书在所常见、堪称泛滥,也表现在人们对删书改书逆来顺受、习以为常。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自我学习能力较弱,与他们读的是删改了的书、吃的是按别人口味做的饭,可以说不无关系。

        时代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任何思想文化最终都要经受时代的汰选,符合时代精神的,纵然被删改了也会在人们心中扎根;违背时代潮流的,纵然没有删改也终归会被人们唾弃。“坚决反对删书”,捍卫的是真正的学术精神、文化尊严,捍卫的是人们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权利,捍卫的是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岁末年初,这起有关文化典籍应该不应该删改的争议,实在是很有意义。因为,通过这样的争议,人们可以达成“绝对反对删书”的社会共识,这更有利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湖南省委宣传部  邓清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