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中国学界,以“方术”(专攻一方)闻名于世并被冠以“大师”之名者,实不乏人;但抱“道术”不局一方而被以一鸿儒、通儒之名者,则屈指可数。姚奠中先生便是屈指可数的当代鸿儒、通儒之一。他不以著述为能事,却有170万字的著作问世;不以书画为专业,却是中国书法最高荣誉奖——兰亭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不以篆刻自多,同行却叹服其篆刻为“极品”;不以学问自博,执经问难者却不绝于门。道德文章,诗书画印,样样至于化境;年且百龄,耳聪目明,记忆依旧如故。如此,何能不令人“高山仰止”!
在世俗的眼中,看到的是姚奠中先生书法的经济价值(在市场上转售者每平尺多达数万元);在书法家的眼中,看到的则是支撑他书法至于化境的学问;在学者的眼中,看到的是由他学行而表现出的君子人格;而我看到的,则是他由人格修养而达到的人生至高境界。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经济利益的强大刺激下,全社会都开始为金钱而兴奋了。一贯羞于言利的“士君子”,也开始冠冕堂皇地大谈“金钱”。一些不三不四的所谓“学者”、“教授”,也仿演艺中人,以出场费之高为荣。美其名曰“体现自我价值”,实则心中想到的是白花花的银子。然而姚奠中先生却在这物欲横流的洪潮里,扬起了高洁的精神之帆——他先是把价值数百万的书画捐献给了山西大学,随后又把百万元存款捐给社会做为国学基金。并且还把自己现有的财产,如房产、图书等等,都做了献给社会的安排。而且这一切决定,竟然得到了全体家人的支持。人们由此而看到了他及其家人的高尚人格,而我则认为这绝不仅仅是人格问题,更体现着一种境界。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则需要有过人的见识与超然物外的胸怀。我们亲眼看到了一些德高望重的“泰斗”式的学者,谦恭而不自多,远离名利而潜心学术,其人格为天下学人所钦佩。然而身后往往会出现令人伤心的一幕:或子女因遗产而六亲不认,或未亡人为稿费而漫天要价。这里存在的不正是境界差距吗?
“人生境界”是人在世俗生活中精神所达及的层次。孔子“仁”,老子讲“无为”,庄子讲“坐忘”,所讲的也都是人生的境界。而姚先生的人生境界,则是在“仁”的统摄下,融入老庄思想构建起的精神乐园。他用老庄思想,化解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以仁爱之心,投注着对天下、国家、社会、人生的关怀。
孔子说:“仁者寿。”仁者何以能寿?曰“无忧”!姚先生就是一位“无忧”的仁者。他并不是没有过挫折、打击,但他能面对,能化解。他的案头长期放着《庄子》与《老子》。这或许是他化解生活中因不愉快而带来苦恼的良药。一件烦心事遇到了头上,纠绕不已,这时他往往会摇摇手说:“算了,让它过去吧。”他心中坦坦荡荡,像大海,像云天,生活中的烦恼、忧伤,就像一滴苦水、一缕轻烟散于其中,根本不会留下痕迹。
仁者何以能“无忧”?曰“无私”!韩愈说“博爱之为仁”,“博爱”即“无私”之谓,“仁”就是用一颗仁爱之心体谅世界。一个人如果能对周围的事物保持着一颗“仁爱之心”,便会体现出对天地间生命的关切。姚先生就是这样,他有一个广阔的胸怀。今年已是九十八岁的高龄了,每天必须作的“功课”是:读书、看报。读书是修养,看报是要了解天下大事。他随时都在关心着国家与世界的动态,关注着人类的命运。每次国家遇到重大灾难的时候,在山西大学他往往是捐资最多的一位。周围的人有了死丧之忧,他往往是上礼最多的一位。或许有人会说:姚先生有钱,他一幅字成千上万的要价,当然出手大方了。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了!因为姚先生写字是不收费的,只是求字的人太多了,先生忙不过来,何况年事已高,家里人才用这种方式来“挡驾”。前几天《文史哲》杂志要庆祝创刊六十周年,请先生题辞。先生当时腰骨折,不能站立,然而谈起《文史哲》杂志的影响来,兴致勃勃,大加称赞,信手提笔便写了题辞。
我在他家看到民国三十五年的两张契约书的复印件,是他自己写的,他把自己的房产、地产给了贫困的农民,为了让对方放心,写下了字证。对方的后人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两张契约书,故登门道谢。这件事他竟然没有给身边的人提及过。那年山西省要给副省级以上干部建小楼,因他曾任省政协副主席,自然也在其列,但先生婉拒了。
董仲舒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姚先生从不为个人得失而忧喜,从不因欲望未得而不宁。他的心永远是向上的,乐观的,永远看到的是光明,在他心上,精神的提升才是他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