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1月12日 星期三

    塞波两国三地区隆重纪念诺贝尔奖得主安德里奇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1月12日   04 版)
    伊沃·安德里奇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今年是南斯拉夫大作家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获诺贝尔文学奖50周年,安德里奇去世时所在的塞尔维亚、出生时所在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

        安德里奇度过童年的波黑城市维谢哥拉德,成为了纪念活动的中心地。此城的迈赫迈德·帕夏·索科洛维奇石桥,因安德里奇的小说名作《德里纳河上的桥》而举世闻名,亦申遗成功,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塞尔维亚电台1月9日报道,为纪念安德里奇获奖50周年和诞辰120周年(2012年),来自塞尔维亚,以及波黑所属两个政治实体——塞族共和国和波黑联邦的文化部长和其他要员,日前在维谢哥拉德开会。塞尔维亚大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察也应邀与会。

        库斯图里察已拟定计划,将《德里纳河上的桥》搬上银幕,并将为此在维谢哥拉德建造一座石头城。

        库导在会上宣布,建城计划将在今年夏天投入施工,预计耗时三年,而后方可开始实际拍摄。

        他将在维谢哥拉德建造55处石头房舍、石头街道、石头广场和石头教堂。

        与会官员表示,由于安德里奇的两大周年纪念,2011年将成为两国三地区人民的共有之年。政治家们呼吁文化机构广泛参与到纪念活动中来。塞尔维亚文化部长布拉迪奇也表示,他“对围绕着本次文化活动的积极气氛感到非常满意”。

        1975年,安德里奇在贝尔格莱德去世。当时他的家乡维谢哥拉德和首都,还同属一个国家,一个实体,一个领袖。

        在贝尔格莱德,安德里奇故居所在的无产阶级旅大街,曾与繁华的铁托元帅大街同样著名。

        《德里纳河上的桥》出版于1945年,借维谢哥拉德石桥四百年的兴废史,描写当地人民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两个强权、两大宗教统治下分分合合的命运。故事始于16世纪初,一个被血贡制度送往伊斯坦布尔的基督教男童途经此地,立志建桥。男童日后改宗伊斯兰教,更名迈赫迈德·帕夏·索科洛维奇,官至奥斯曼帝国宰相,终于在德里纳河上建起大桥。在此后数世纪里,石桥见证了维谢哥拉德的兴盛、洪水、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起义、奥地利军队的占领、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终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毁于战火。

        安德里奇因“以史诗般的力量,汲取其祖国之历史,挖掘其主题,并刻画人类命运”,而获颁196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曾于1956年访问中国,参加了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大会。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他最著名的“波斯尼亚三部曲”——《德里纳河上的桥》、《小姐》和《特拉夫尼克纪事》(《特拉夫尼克风云》),均已在中国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