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2月08日 星期三

    “海派清口”的文学元素

    陈歆耕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2月08日   03 版)

        在一些从事所谓纯文学创作的作家眼中,周立波是一位娱乐明星,跟文学是不沾边的。但无奈的是,这些作家写出的东西刊登在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学期刊上,却逐渐走向边缘;而周立波却一“口”风行,一票难求。

        因此,我劝文学圈内人士,不妨放下身架,研究一下“周立波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我熟悉的同事和朋友中,几乎没有人不想看一场周立波的演出,但由于票价太高而无法如愿。但不要紧,你如不能看现场演出,就买几片光碟回家看,效果也不错。我就是因为看了光碟后,产生了很多感概。

        “海派清口”的说法很新鲜,但其表现形式其实很像单口相声,也像一场精彩的演讲。它的本质应该是靠语言取胜,这一点它跟文学作品是相通的。或者说,“海派清口”能够征服观众的主要是靠语言艺术,而主要不是靠表演。如果排除周立波现场表演因素,把内容抽出来印到纸面上,同样非常吸引你。有网友把“海派清口”的内容,整理成“周立波经典语录”贴到网络上,又被网友疯狂转贴,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文学的魅力无处不在,只是它的表现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海派清口”作为戏曲艺术的一种,由于其表现内容和形式贴近时代,贴近读者,使它成为新时代的宠儿。某些文学期刊读者的丧失,是否与他们办刊理念中不考虑读者因素、不研究当下读者的阅读审美趣味发生的变化有关呢?有些编辑和作家美其名曰不去“迎合读者”,但如果你所写和所刊载的文章根本没有人看,你所追求的所谓品位和高雅,最后都会被收购到废品站去化为纸浆,如何变成实际的价值?

        “海派清口”中话题,几乎都是当下老百姓关心的热点事件,都是与民生相关的问题。比如谈股市,谈职场,谈“宅女”,谈影视,谈城市交通……在这方面它与六六的畅销小说《蜗居》(反映都市住房)、《心术》(反映医患矛盾)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为吸引人的当然是“海派清口”的语言艺术,它调动各种文学修辞手段,把那些百姓所关心和关注的热点事件、问题,生动地表达出来,或幽默调侃,或讽刺嘲弄,或鲜活欲滴,或惟妙惟肖,都让你忍俊不禁,拍案叫绝。比如形容股市低迷,“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最可怜的就是那些麻雀。证券公司门口那个大屏幕没有红过咯,一直是碧绿的。麻雀又不懂咯,它们以为共青森林公园到了,延中绿地到了,一只只朝大屏幕冲!冲一只死一只……”描述封闭年代女士的泳衣“就好像……六百多个百叶结穿在身上一样”;说婚姻恋情“男人、女人结婚后千万不要忘记浪漫,男人结婚前会送999朵玫瑰,结婚后不要只晓得打999只呼噜”;谈培养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未来,不要把我们的未来强加给孩子,否则,他们将没有未来。”……

        而我们在读某些作家的大部头的时候,往往要硬着头皮往下啃,语言味同嚼蜡,又有什么理由以“高雅”而自傲呢?周立波从文学进入了娱乐,用娱乐包装了文学,而我们却把文学变成了“催眠药”。作家的看家本领本应是语言,如果语言都玩不过“演艺明星”,还有什么可称道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