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图书作者(9)
主持人:张大志
上期说了“改稿三件宝”,本期我们重点讨论“给书起名”。起书名在本系列第3期“好标题是成功的一半”中曾有过简要论述,考虑到其重要性,本期特意再做着重分析。
新闻出版总署的报告称:2009年有超过30万种新书上市。所谓“阳光下没有新鲜事”,任何领域的新书都面临着至少几十本甚至上百本同类型图书的竞争。这种局面对于作者而言可以用一个词准确描述,那就是“绝望”。面对三十万分之一的机会,面对读者拿到书后几秒钟内决定是否看下去的判断时间,书名无疑成为促成销售的关键点之一。通过书名吸引读者深入阅读,书的知识才能真正被传播。好书名未必保证书能畅销,但拥有差名字的书基本上可以被直接宣判“死刑”,试想谁愿意把《你为什么总也学不会Linux》买回家呢?
由于交稿之后正式印刷之前书名仍然可以修改,报选题时的名字可以与最后出版的名字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完全有机会更好地从全局角度对书名进行斟酌。恰当的书名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1:准确传递信息并简单明了。书名要传递的信息包括:书的核心内容、谁应该来读、读者会有哪些收获、如何运用本书解决问题等。相信作者和编辑都想在书名中体现以上几点。
给书起名有点像SEO,重点是关键词句的筛选与组合。在此提供图书起名的三步法:
第一步:如果用一句话对潜在读者介绍本书,我们会说哪句话?第二步:把这句话用至少三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方式不同但说出的是相同的意思;最后,把总结出的三句话各用若干字(比如四至七个)加以代替,从中选出书名。简单明了也是好书名的特色,侯捷的《word排版艺术》就符合此标准。
最近不少书习惯先起个主标题,然后在后面带个波折号或者冒号来对书进一步解释。不得不说这么干是比较有风险的,读者未必买账,要知道书到读者手里时,他们只看两样,那就是封面设计和书名,啰嗦的书名会让本来就没有太多耐心的读者完全丧失兴趣。
特点2:点与面的有效结合。“点”即确定读者群时务必要清晰、要尽量窄,纵观当当网各年计算机图书畅销榜,前百名里带“计算机”字样的书少之又少。书名如果没能具体到语言与应用领域而是显得涉及领域过于宽泛,那么读者会认为对自己帮助不大,很可能不再继续读下去。《java编程思想》要比《计算机编程思想》更容易被潜在读者找到,那种以全部中国人为基础写出的书,反而不会有太多人关注的原因也在于此。集中往往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面”指书名中体现出与同类作品之间的联系,比如属于某一同系列,典型案例当属著名的“O'reilly深入浅出系列”,能位列其中的书都可称为经典,以至于有些国内作者把自己的书名中加上“深入浅出”来向此系列致敬。读者会认为经典系列图书因为其内在品质和其中的真知灼见而更值得购买与收藏。与此相对,一本跟本领域其他图书很难产生联系的作品是难以独自打开局面的。所以书名能做到“点面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此类书名既能准确定义读者群同时又与同类图书有联系、有可比性。
特点3:不跟风且没有二义性。《别告诉我你懂PPT》畅销之后,以“别告诉我你懂XXX”为名字的书仿佛雨后春笋般面世。书名跟风只会埋没了自己,也许此类跟风之作中确有值得称道的好书。但是读者多半会认为此类书是被攒出来的没有自己的思想。说到二义性,2010年人民邮电出版社有本《系统程序员成长计划》虽然在豆瓣上有不少好评,但是从北京线下近6个月的销量看来就一般了,比较可惜。这也许与书名中的二义性有关。读者没太多耐心去猜此书是写“系统的程序员成长计划”还是“写给系统程序员的成长计划”,他们更有只是扫了一眼书名然后离开。
如果能做到简单明了准确传递核心信息、点面结合、不跟风且没有二义性,同时运用本书中提到的工具,相信让书拥有恰当的名字并非难事。
预告:书终于出版了,不少朋友认为作者可以松口气了。印刷完毕,新书进入渠道之后,作者有更多的事情要去考虑、要去认真做。推广方面完全指望出版社是不现实的,下期我们将分享“出版之后作者应该做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