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9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当代文坛》杂志社承办的“2010中国当代文学论坛——新世纪文学创作与理论发展学术研讨暨《当代文坛》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围绕“新世纪文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回顾与反思”、“新世纪四川文学走向与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等内容,来自全国的文学评论家与四川作家展开对话,面对面就四川的小说、诗歌、散文创作进行认真的探讨和交流。
在文学现状面临种种挑战的状况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彬彬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被反复改编。《三国演义》算不得是古典文学作品中最好的作品,但是仍然再三改编,这就说明,文学就是大海,电视剧始终可以从中分享一点资源,但无论改编得多好,文学作品的全部美感、内涵、艺术水准都无法全部转换成电视语言,所以还可以继续改编下去。从这一点说,文学不会灭亡。文学赖以生存的就是语言。王彬彬认为,读者欣赏文学作品有三个层面,比较低的层面是看故事情节,稍高层面的读者会注意到思想层面,最高的层面是享受语言。反过来推,一个特别优秀的、高明的、文学上有贡献的作家,一定在语言上有独特的造诣。王彬彬表示,如何在网络信息轰炸的时代坚守文学价值,关键在于语言。语言的传达有很多层面,精细的层面是不可能置换成画面的,这是文学不能被影视取代的理由。
与陕军、豫军等文坛地方军相比,四川文学没能体现出足够的“川味”。东北大学教授张文东的上述观点,引发与会学者的思考。《当代文坛》主编夏述贵说张文东触到四川文学的“痛处”。这个话题恰恰应和了这一次的讨论话题,即如何打造“文学川军”。
另有学者指出,当代评论界队伍出现分化,各路人马奔向高校。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冯宪光分析说,国内的评论力量有四类,一是作协文联,作家协会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有影响的评论家;二是媒体编辑记者;三是社科院;四是高校老师,但不占主流地位。新世纪以后,好多评论家都到高校去,造成了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评论界出现新的态势及问题。相对来说,作协系统的评论家熟悉作品,占有优势,但其它几支评论队伍似乎在萎缩,不利于将来文学批评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