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读到锦华同志的新著《开放与国家盛衰》,我以为本书问世十分及时。本书以宽阔的视野,回顾了过去几百年世界的变化,认真探讨了中国开放和封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回顾了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程,强调开放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也是必须遵循的规律。
二战结束后的历史,虽然没有再打世界大战,但跌宕起伏、十分富有戏剧性。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但是,四十六年之后的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了。苏联由盛到衰时间很短。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也想重振苏联雄风。但是,他执政六年之后苏联就走向解体。他也想改革,但最后把苏联改垮了。我在国外担任大使的时候,外国人也经常问我:“为什么中国改革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而苏联则不然,根本原因何在?”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开放,苏联不开放。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也强调改革,主张“公开性”,“新思维”。但你仔细看看他的政策,都是在政治方面,结果越改国内思想越混乱,党内思想越混乱。而在经济方面,苏联仍然是封闭的。经济是基础,僵硬的、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执政六年,经济上没有什么建树,人民生活每况愈下。这种改革如何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呢?那是不可能的。而中国的改革,是与开放齐头并进的。只有把开放与改革结合起来,才能吸收人类文明取得的最新成果。改革就是要逐步破除僵化的计划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羁绊,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出来。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要想顺利进行,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人民支持的关键就是要使广大人民能够不断享受到改革的好处。中国的成功和苏联的解体形成鲜明的对照,是否开放是一个关键因素。
我以为锦华同志这本书问世很及时,还因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行将过去,我们即将开始第二个十年。这对于中国来讲,可能是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回顾过去的十年,我们在中央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与发展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成绩卓著。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发展最迅速的十年,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最快的十年。今后十年,对于中国的崛起至关重要,用好今后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就要遵循锦涛同志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的时候所强调的: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锦华同志在本书的序里讲得好:“开放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课题。世界在变,中国在变,开放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变。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开放是国家强盛之道的必由之路没有变。”
在中国开放的过程中,与全球跨国公司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78年到1992年,每年进入中国的外资不过二三十亿美元。1992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的大发展。1992年到2001年,每年进入中国的外资大约四五百亿美元。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2001年以来,每年进入中国的外资大约上千亿美元。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亚太地区总部。中国的大发展,是中国与全球的跨国公司合作深化齐头并进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市场的出现,跨国公司逐渐向全球公司转变。跨国公司的理念、战略、文化都要适应全球市场发展的需要。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过去几十年,跨国公司之所以蓬勃发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配置。随着全球公司的出现,出现了“全球契约”。全球公司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责任。这是全球公司要想取得持久发展的需要,全球有六千多家企业参加了全球契约。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演变为全球公司的跨国公司,虽然是从某一个国家发展起来的,当然带有这个国家浓厚的色彩,但是由于公司是在全球发展,其战略、文化和责任必定会发生变化。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同全球公司的合作至关重要,因为这些公司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你不与之合作就会落后。
锦华同志是参与和领导中国经济多年的老同志,今年已81岁高龄。他在今天这个时候,组织撰写了这本书,是他研究历史、展望未来的结果,也是对他多年经验的总结。这本书的问世切合正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的需要。我相信中国从事经济工作和对外工作的同志,以及正在学校里学习的青年人,认真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和启示,一定会对于你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和将来要做的事情大有裨益。
《开放与国家盛衰》,陈锦华等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6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