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9月22日 星期三

    夜读《雷雨》

    朱栋霖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22日   19 版)

        45年前,我刚进高一,开学不久就从学校图书馆找到一本《曹禺选集》。那是我在初中时就慕名已久的书,它被我从一堆蒙着灰尘的新文学丛书中找出来。一位图书管理的老师对我说,这种书现在已经不适合读了,你一个人读,不要再给其他同学看,快点归还。我明白在1965年开始讲阶级斗争的年代那样的书已经不时行了,学校不会支持学生读30年代的书,《早春二月》、《林家铺子》、《舞台姐妹》正在受批判。 

        那是一本令我一开读就兴奋的书。我先是被那抑扬可诵的语言吸引住了。它的每一句台词都是那样的自然素朴,就像一句句口语,随口说着话,都是短句子,没有一点装腔作势、拖泥带水的痕迹。但是每一句话都很凝练,不多不少恰好那几个字,再也不能改动一丁点儿。而且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语调轻重缓急、清扬沉郁,每一句台词都富有音乐感,各个人的对话交流起来读就像一部悠扬的音乐,一首浸透着心灵情感搏斗的诗。我从小喜欢看戏、听评弹,就按照曹禺写的舞台提示一边默读着剧中人的一句句对话,一边在脑中轮番模仿几个剧中人在舞台上走来走去。他们的形象开始活跃在我的想象中,他们的心灵开始跳动在我的心中。

        一连几个晚自修,我如饥似渴地读曹禺戏剧,《雷雨》的人物与台词让我像着了魔。我模仿着剧中人之间一句接一句对话,他们的来言去语,唇枪舌剑的交锋,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是我在以前看过的传统戏曲中所没有的。戏曲的精彩在于唱,流派纷呈的唱腔使你陶醉,但是戏曲的台词大多直露,像《访鼠》、《十八相送》那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对白,并不多见。

        初秋的夜晚特别宁静凉爽,桂香清幽,我默默地读着剧本,在高度兴奋中享受着从未体验到的阅读经典话剧的阵阵快乐。《雷雨》的故事太复杂,太惊心动魄了!那一年我16岁,16岁的心灵是单纯的,《雷雨》让我体验到另一个时代旧家庭中那些成年人的爱恨交织情感和复杂的心灵世界,种种孽伦的爱与惊世骇俗的冲动、突发的叛逆思想与激烈情感。同样的令我五体投地的还有《日出》和《北京人》两个剧本,它们就是中国话剧史上最负盛名的“曹禺三部曲”。

        我很想告诉我周围的人,有一位作家曹禺,是多么了不起的作家。按照我那时的认识他的杰出才华简直无与伦比!很快,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革命的狂潮淹没了一切文化,紧接着就是全面批判30年代文艺,巴金、老舍、曹禺首当其冲成为被打倒的对象。曾看到北京某大学的报纸用漫画画了文艺黑线人物,赫然在目就有曹禺。曹禺被作为“牛鬼蛇神”关进“牛棚”,他被不断地责令写认罪书。他整天心惊胆战,随时准备挨打抄家。他自己谴责自己“犯了罪”——因为他写过《雷雨》、《日出》、《北京人》。后来是一家日本的报纸报道:“中国的莎士比亚”在北京人艺的传达室看门、扫地。

        在那十多年中我没有再读过曹禺剧作,也无缘看到《雷雨》的舞台演出。但是我与曹禺戏剧的关系没有因此结束。粉碎“四人帮”后,我在1978年成为中国新时期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后首批研究生进入南京大学,毕业论文做什么题目?我一下子想到中学时代我读过的曹禺戏剧,那样曾经令我心灵感动,令我心灵日夜激动缠绕的人物和艺术。当然我知道,在我之前已有许多学术名家对曹禺戏剧发表了不少精彩见解,周扬、李健吾、陈瘦竹、钱谷融等名家如林,我将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心灵真正感动的东西,总会有自己的见解,我不至于重复前人。我试着先写了一篇论《北京人》,不料这篇文章很快在《文学评论》1980年第3期刊登出来,成了我发表的学术论文处女作。1981年5月我以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曹禺的戏剧创作》通过答辩。

        我与曹禺戏剧从此结下缘分。《论曹禺的戏剧创作》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时期的中国文坛,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重新评价成为当年的重头戏,我重新评论曹禺戏剧的著作也受到许多关注。我研究曹禺戏剧没有与作家本人联系,我觉得有关的访谈已有不少,想来曹禺这样的大作家也不会理会我这样的年青人。1984年,《论曹禺的戏剧创作》即将出版。为了某些历史细节叙述的确切,我冒昧写了一封信给曹禺先生,记得是寄到中国剧协请代转的。不久就收到回信,四张信笺上是曹禺的墨笔书法:“来示并大作早已读过。我不大好读书,至今引为遗憾。从您的文章里,看出您对古书外国作家书下过功夫。如谈到契诃夫,您的见解就相当精确,谈到我的那几本戏,您也有独到意见。您从1980至1981写作《论曹禺的戏剧创作》,耗费多少精力,我感觉惭愧。我的作品,如果还算个作品的话,是不值得您下了这大精神的。” 

        从1981年研究生毕业我到苏州大学,至今又是20多年。每学期都要讲到曹禺戏剧。曹禺以杰出才华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蕴藏着今日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资源。尽管我对曹禺戏剧已很熟悉,但是我每次讲课前都要求自己重新思考,希望有新的感觉,希望给我的学生新的惊喜。

        2008年3月,苏州的评弹艺术家金丽生、盛小云找我,准备将《雷雨》改编成苏州评弹,邀请我担任这部新编评弹创作的顾问。我当然乐于承诺,为曹禺戏剧与苏州评弹结缘。评弹《雷雨》即将于曹禺百年诞辰在北京梅兰芳大戏院上演。评弹《雷雨》如何体现曹禺原著的精神?如何以江南水乡艺术魅力传送出对曹禺戏剧的演绎与再创造?再读《雷雨》,读出经典名著的原味与新的创造。这是我重读《雷雨》的兴趣与冲动。

        四十多年前那个清新的夜晚,你在哪里?

        (《曹禺:心灵的艺术》,朱栋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