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昨携夫人翁帆一同来蓉,与电子科技大学年轻学子们一同分享了他的求学科研经历。有学生提问,中国为何还没有出现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肯定地说,“中国的科技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指日可待。以前说是20年内出现,我现在说,10年内定会出现!”(9月11日《成都商报》)
已经记不得杨振宁博士作过多少次这样的预测了。最早是2006年,当时预测是20年内。因此,现在的预测,其实是“提前”了5年。对于已经习惯于在钦羡的目光中,看着人家一次次将诺贝尔奖项席卷一空的国人,这也多少是一次次的安慰,尤其当这样的预测出自诺奖获得者之口,还让人莫名地兴奋,杨振宁博士可谓是“善解人意”。当然,在科技发展真正称得上瞬息万变而且科研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且不说20年,10年以后的预测,也几同于盲人摸象。
而且,就算是预测,也要有一个起码的基础。如果说诺奖是塔尖,至少现在应该有一个雄厚稳固的塔座。而让人汗颜的正是,眼下,国内科研领域普遍急功近利,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过于看重量化考核,忽视质量,造成大量的学术泡沫。
一项统计显示,我国的科研论文数已居世界第五,但是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
100名开外。其中有无目前已司空见惯的抄袭剽窃作假暂且不论。数量与质量如此不正常的反差,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只是为了以此出名,作为获奖和晋升垫脚石的目的一达到,“成果”有无实际价值,当然已无关紧要。
而于诺奖得主,一个显著的共性,几乎都是执着于科学的探索,并潜心献身于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比如2005年物理学奖的三位得主,昔日都是少年天才,到得奖时,最年长的一位已是80高龄。他们毕一生之功的基础物理学研究,为很多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如今天为人类带来巨大恩惠的全球定位技术、精确时钟系统等都蕴含着他们的努力。
由此来看我们始终与诺奖无缘,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之一,恐怕就是不少科学研究掺入了太多的急功近利的目的。而在如此浮躁的背景之下,频频地预测获奖,本身就是一种浮躁。因为,真正的科学家,从来不以诺奖为目标,以诺奖为目标,不说未必能获奖,甚至只会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