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数字出版产业链结构不合理”,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在“2010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谈到数字出版现状时说,“出版业本来是内容产业,内容提供商却成为弱势环节。他们每一个创新版权都需要付出巨大劳动和代价,最后却所得甚微,原创积极性严重受挫。”
8月29日,由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的2010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在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在会上指出,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内的出版格局和出版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拓展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大国际出版力度正成为目前国际出版业兼并重组的三大方向。在论坛上,数字出版作为国际出版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大家探讨的热点之一。
合理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尚未形成
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出版业。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总额已经超过图书出版总量。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经营总量为799.4亿元,同比增长50.6%,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数字技术经由生产流程、产品营销、产品制作层层渗入出版产业的机体。数字出版已经从阅读和传输软件开发的阶段发展成为出版产业的一种新兴业态。
2009年以来,传统出版企业开始积极参与数字出版竞争。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工具书在线”“百科在线”等多个数据库建设进度加快,推出了“大佳”阅读器和中版闪印王,加快中国数字出版网的创建。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辞海”阅读器,广东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成立数字传媒公司,长江出版集团创建了阅读类门户网站“崇文网”……传统出版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数字出版作为新兴产业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聂震宁指出,传统出版机构在数字出版业务开展上的成功案例不多,作为合理结构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尚未形成。究其原因,聂震宁认为有战略认识的问题,有决策能力的问题,有投资能力的问题,还有版权掌控的问题,而数字出版产业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需要指出。在数字出版产业中,技术提供商因为启动早,占据了产业链条中的强势环节,一次投入多次获利,网络经济的复制成本几乎为零,软件开发一旦成功,其下载边际成本越来越小,成为以复制传播为主导、产业链利益分割不合理的出版方式,造成整个行业的不和谐、不稳定。出版业本来是内容产业,内容提供商却成为弱势环节。他们每一个创新版权都需要付出巨大劳动和代价,最后却所得甚微,原创积极性严重受挫。可以说,出版机构作为内容提供商只有在合理利益得到保证之后,才可能全面参与到数字出版中来发挥主体作用,而只有内容提供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确认数字出版产业链基本形成,国际出版发展的新路径也才可能真正确立。
出版数字化推动全球出版合作
从国际上看,国际出版传媒企业也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一个全新的数字出版产业已经形成。
柳斌杰介绍说,从近期各种媒体对2009年主要传媒集团营业收入报道的数据来看,2009年数字产品及服务为培生集团带来了17 亿英镑的收入,达到总收入的31%;西蒙舒斯特2009年收入下滑7%,但唯独电子书保持了增长势头;兰登书屋2009 年得益于电子书项目的拓展和阅读器等设备的普及,使其在德、加、英、美的电子书销售都有了三位数的增长……这些国际知名出版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无一不是来自包括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在内的数字产品,特别是电子学术期刊,已经成为利润率高且稳定的增长领域。
目前国际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主要业务均已融入互联网,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子商务,数字产品和服务收入在业务收入中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
“传统出版业应当坚定地进入这个新兴行业,探索实现有效发展的路径,才可能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壮大。”聂震宁说。
聂震宁指出,出版数字化将提升国际文化交流的效率与质量。数字化与全球化联手改变着出版行业运作模式。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同步发布信息、同步出版电子出版物、同步发行纸质出版物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受众能够以很快的速度在互联网中获取跨地区的信息,也能通过网络获得其他国家地区的出版物。时间、空间的伸延缩短了人际交往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不仅有助于大众出版机构制造全球畅销出版物,也有助于学术性强、受众范围狭窄的专业期刊或学术书籍寻找到世界范围的读者群。
聂震宁举了一个例子,在施普林格公司拥有的1400多种期刊中,约25%的销售是以合作的方式、数字出版的形式在世界各国进行的。2006年,德中双方联手发行36种学术期刊,并建立网上中国科技图书馆。数字产品按国际定价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收入由施普林格和合作方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分享。这一合作方式扩大了中国学术内容的传播范围,提高了科技著作的使用量、引用率以及被国际摘要机构和检索机构收录的几率,是出版数字化推动全球出版合作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