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9月01日 星期三

    国境以北的双城故事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01日   11 版)
    《圣彼得堡故事》、《克里姆林宫故事》、《独特的俄罗斯故事》,[法]弗拉基米尔·费多洛夫斯基著,马振聘译,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5月第一版,20.00元

        ■蔡  耘

        坐上开往莫斯科的列车,沿西伯利亚铁路自东向西趟过叶尼塞河和鄂毕河,穿过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再越过乌拉尔山脉进入东欧平原,长久的耐心总算迎来了一道曙光,俄罗斯的心脏终于不再遥远。“俄罗斯三部曲”(《圣彼得堡故事》、《克里姆林宫故事》、《独特的俄罗斯故事》)带我们走进的,就是这样一个辽阔悠远的国度。只是,与其说这三部曲是对俄罗斯历史的回顾,不如说是一部加长版的双城故事。故事的主角——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在权力的争斗与王朝的更换中交替成为了政治风暴的中心眼,遥相呼应地演绎了这个北方大国几个世纪的起落沉浮。地理坐标的背后是对历史象限的映射,城市的位移昭示着腥风血雨的政治变迁。当然,少不了的,还有宫廷逸闻和花边情事。

        如果说十三世纪的莫斯科还只是个臣服于蒙古的公国的话,那么当伊凡一世与伊凡三世先后在宗教及主权上为莫斯科打下了强悍的地基之后,“第三罗马”的建立就充满了历史必然性。尽管如此,立志让俄罗斯成为西方国家的彼得一世还是把以克里姆林宫为象征的僵化传统留在了莫斯科,进而带着启蒙的决心转向了“开向欧洲的窗户”。

        《圣彼得堡故事》就此拉开帷幕。能一个熊抱就抱断英国海军上将两根肋骨的彼得当然有足够的魄力,从他的奠基开始,经由叶卡捷琳娜励精图治的建设,直到二度更名,兜兜转转一个轮回最终成为废都,圣彼得堡见证了整个罗曼诺夫王朝的兴衰成败。雄才大略却冷酷暴烈的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与宠臣丈夫波将金,伴随着宫闱幕帘遮盖着的荒淫丑闻与隐秘爱情,共同酿制出一杯五味杂陈的烈酒,不断为后人玩味品尝。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圣彼得堡是新旧莫斯科乃至新旧俄罗斯之间的一个中转站。它看似面目冷酷,其实却蕴涵着不同于莫斯科的文艺气质,也许称其为“文化之都”更为妥帖。彼得一世前往巴黎旅行短短几个星期便醉心于法国艺术的氛围;而叶卡捷琳娜一世的献媚者中就有一个精心组织的“法国帮”。增长的人口、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宽阔的桥梁马路很快使“北方的巴尔米拉”超过了旧都。清晨在热面包的香气中沿着无敌的涅夫斯基大街漫步,轻易就能遇上有身份的人,而走到涅瓦河畔眺望两岸,城市风景尽收眼底。坐邮车在欧洲最漂亮的大道上奔驰,甚至有下了俄罗斯山沟来到巴黎之感。上流社会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女人追随巴黎时尚;花园的布局具有凡尔赛宫花坛的古典美;法国菜是盛宴上的必备佳肴。法国以一种被效仿的姿态与俄罗斯文化交融在一起。在如此亦真亦幻的环境下,谁又能说达吉雅娜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拒绝不是普希金现实生活的翻版呢?这位差一点跟巴尔扎克成为连襟的诗人,在与丹特士的决斗中永远地告别了诗坛,却成为了圣彼得堡的象征。不过,对于旅行家居斯蒂纳来说,圣彼得堡不过是个“五彩缤纷的拉普尼”,制度的虚伪和百姓的屈从令他觉得这是个没有自由的国度。而正是暗藏危机的独特政治文化土壤滋养了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在三个最为著名且生机勃勃的艺术沙龙里,文人们的精彩佳作与花边情事穿插着上演。 

        或许正是因为代表了十九世纪圣彼得堡的平民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帝都始终是阴暗和鬼魅的。对于他来说,居住在圣彼得堡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不幸。作为一名曾经流放西伯利亚的犯人、一个迷恋神秘主义民族主义的民粹派和自由派,“俄罗斯文学的天才”的出现是具有忧患意识的,透过他的文字,圣彼得堡潜在的危机一览无余。

        在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幕徐徐落下后,彼得之城在几度更名中日渐虚弱,当初的脉脉温情与柔柔浪漫已是彻头彻尾的过眼云烟。二战期间,它衰落在兵荒马乱和饥寒交迫中,既无奈又悲壮。

        于是,被遗弃的莫斯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被拦腰斩断的《克里姆林宫故事》也得以续写下去。带着传统主义的莫斯科,永远是俄罗斯不可或缺的力量之源,被时代命运所深切需要。而阴森的长廊和秘密通道也使克里姆林宫始终萦绕在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氛围里。

        尽管历史颇有些无情,也常令人费解,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严肃中都不乏温柔的浪花。读到三部曲的收尾之作《独特的俄罗斯故事》时,我们一直紧绷着的神经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一些了。西伯利亚列车上的卡特琳夫人,以一个经历者的独特视角将其眼中别样的俄罗斯生活娓娓道来,从她自己一见钟情的爱人,到与列宁保持着特别友谊的伊内斯·阿尔芒,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讲述让我们有幸看到了作家们外化于作品的另一面,也见识到了无处不在的神秘主义。而那位贯穿始终的卡特琳夫人靠在西伯利亚列车的车厢一角,不动声色地为已然结束的双城故事添加了一点调味,使得时间与记忆在模棱两可与暧昧不清之间更加变幻莫测,也令历史呈现出了一种更为有趣与丰富的姿态。

        费多洛夫斯基的身份与经历令他成为了俄罗斯故事的上佳叙述人。三本书的写作时间虽有先后,却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历史、地理与政治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整个故事顺流而下,连贯地串起了一颗颗遗落在岁月罅隙里的珍珠。昔日的外交官将视线聚焦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秘闻与名人逸事,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普罗大众的猎奇心理。他也的确足够周到,以至于读完了沉重的历史,看完了多彩的逸闻,我们还能够放下沉浸在故事里的心情,到附录里去普及一下俄罗斯的地理知识,或者,为可能到来的俄罗斯旅行做点准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