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9月01日 星期三

    警惕电子课本对阅读情趣的销蚀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01日   08 版)

        记者获悉,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在口头答复市政协委员提案时透露:上海将在5年内在全国率先推广电子课本,孩子们有望告别笨重的大书包时代。“在新加坡,10年前就开发了集存储、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的电子课本……”黄山明委员介绍说,“美国加州从去年9月开始,宣告了印刷课本时代的终结,条件成熟的中小学已全部使用电子课本。”(《新民晚报》6月7日)

        上课铃响,大家端坐,打开书包,拿出电子游戏机一般的阅读器,点开这节课要用的教材。学生在阅读器上面勾勾画画,写下心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我相信,技术手段都属细枝末节,迟早会得到解决。问题在于,技术的达标,是否意味着电子课本可以大面积推广呢?我看未必。

        原因很简单,电子课本推广与否并不取决于技术,而取决于需要;不取决于它是否能让书包变轻,而在于它的负面作用有多少;不在于课堂上使用是否方便,而在于课堂之外,这种电子课本是否会对学生的阅读情趣产生销蚀作用。

        阅读绝不只是求知,更不单是文字的呈现。如果这么简单,那大家何必花钱买书,网络上随处可得电子书、数据库,岂不方便实惠?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是只要电子出版即可,传统出版应该消亡?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在于,阅读除了是知识获得的手段,还是审美活动。阅读之优雅,在于手捧好书、鼻闻书香时,自然而生的对知识的期待,以及心态的平和安适;阅读之传承,在于不同装帧、不同风格的书,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阅读之魅力,在于一书一世界,我们钻入其中,和古今中外名家高手交流谈心。

        几千年来,我们把书籍当做艺术品,欣赏品。而这,是现代化手段所取代不了的。把书籍扫描进电脑,文字还在,知识尚存,但读书犹如品味艺术的感觉,却彻底消失了。这就像一件知名画作,亲手抚摸、现场观看,人人都将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而通过电脑屏幕来欣赏,则只能看些大概,留个印象,审美的意义早已不再。

        一本本书,培养出一颗颗爱书的种子,爱思想的苗子。文化巨匠、思想伟人,无不因为爱书,而对文化有了喜爱。很难想象,靠着电子屏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将会有怎样的阅读情趣?会有怎样的阅读感觉?

        电脑上的阅读是轻易便宜的,但它给我们的享受,同样是廉价且不值得珍惜的。课本是一代人最早也是最主要的阅读对象,它承载的文化意义是巨大的:不仅包括知识,更包括阅读乐趣、审美能力、文化品位等。

        读书有助于培养阅读情趣,阅读情趣的培养有助于保持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品位。如此良性循环,造就了众多愿意亲近书籍、亲近文化的人。这种人越多,这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就越强,这样的一代就越有希望。

        玩游戏、看电视,技术的发展,培育了“屏幕一代”。他们离不开屏幕,他们进得去出不来,他们容易产生浮躁的心态,他们的知识来自于感官的刺激,而非文字带来的想象能力。“屏幕一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抵抗这种倾向的最佳手段,就是读书,回到这项原始而又优雅可爱的活动中来。不仅爱知识,也爱书,一本本墨香四溢的书。

        回归书籍,回归阅读,回归纸媒,这个时代需要这种行为和心态的回归。电子课本可以减轻书包,但如果要用阅读情趣来换,大家是否过高?

        国外已经这样做,不代表我们也要这样做。国外很多理论,引到中国来后都水土不服。更何况,他们也只是初步尝试,离全面成功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电子课本会不会销蚀下一代的阅读情趣,目前下定论自然尚早。但对此保持一定的审慎态度,我认为完全有必要。

        福建省福州市  杨绍福

        记者获悉,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在口头答复市政协委员提案时透露:上海将在5年内在全国率先推广电子课本,孩子们有望告别笨重的大书包时代。“在新加坡,10年前就开发了集存储、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的电子课本……”黄山明委员介绍说,“美国加州从去年9月开始,宣告了印刷课本时代的终结,条件成熟的中小学已全部使用电子课本。”(《新民晚报》6月7日)

        上课铃响,大家端坐,打开书包,拿出电子游戏机一般的阅读器,点开这节课要用的教材。学生在阅读器上面勾勾画画,写下心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我相信,技术手段都属细枝末节,迟早会得到解决。问题在于,技术的达标,是否意味着电子课本可以大面积推广呢?我看未必。

        原因很简单,电子课本推广与否并不取决于技术,而取决于需要;不取决于它是否能让书包变轻,而在于它的负面作用有多少;不在于课堂上使用是否方便,而在于课堂之外,这种电子课本是否会对学生的阅读情趣产生销蚀作用。

        阅读绝不只是求知,更不单是文字的呈现。如果这么简单,那大家何必花钱买书,网络上随处可得电子书、数据库,岂不方便实惠?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是只要电子出版即可,传统出版应该消亡?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在于,阅读除了是知识获得的手段,还是审美活动。阅读之优雅,在于手捧好书、鼻闻书香时,自然而生的对知识的期待,以及心态的平和安适;阅读之传承,在于不同装帧、不同风格的书,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阅读之魅力,在于一书一世界,我们钻入其中,和古今中外名家高手交流谈心。

        几千年来,我们把书籍当做艺术品,欣赏品。而这,是现代化手段所取代不了的。把书籍扫描进电脑,文字还在,知识尚存,但读书犹如品味艺术的感觉,却彻底消失了。这就像一件知名画作,亲手抚摸、现场观看,人人都将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而通过电脑屏幕来欣赏,则只能看些大概,留个印象,审美的意义早已不再。

        一本本书,培养出一颗颗爱书的种子,爱思想的苗子。文化巨匠、思想伟人,无不因为爱书,而对文化有了喜爱。很难想象,靠着电子屏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将会有怎样的阅读情趣?会有怎样的阅读感觉?

        电脑上的阅读是轻易便宜的,但它给我们的享受,同样是廉价且不值得珍惜的。课本是一代人最早也是最主要的阅读对象,它承载的文化意义是巨大的:不仅包括知识,更包括阅读乐趣、审美能力、文化品位等。

        读书有助于培养阅读情趣,阅读情趣的培养有助于保持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品位。如此良性循环,造就了众多愿意亲近书籍、亲近文化的人。这种人越多,这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就越强,这样的一代就越有希望。

        玩游戏、看电视,技术的发展,培育了“屏幕一代”。他们离不开屏幕,他们进得去出不来,他们容易产生浮躁的心态,他们的知识来自于感官的刺激,而非文字带来的想象能力。“屏幕一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抵抗这种倾向的最佳手段,就是读书,回到这项原始而又优雅可爱的活动中来。不仅爱知识,也爱书,一本本墨香四溢的书。

        回归书籍,回归阅读,回归纸媒,这个时代需要这种行为和心态的回归。电子课本可以减轻书包,但如果要用阅读情趣来换,大家是否过高?

        国外已经这样做,不代表我们也要这样做。国外很多理论,引到中国来后都水土不服。更何况,他们也只是初步尝试,离全面成功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电子课本会不会销蚀下一代的阅读情趣,目前下定论自然尚早。但对此保持一定的审慎态度,我认为完全有必要。

        福建省福州市  杨绍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