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09月01日 星期三

    我所认识的90后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09月01日   05 版)

        我通过教学和课后交流,对“90后”(特指1990年后出生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也包括一些生于80年代末期的学生)有了一些认识。但是,我无意将自己对这些90后的认识推广至所有的90后,因为把个体的经验普遍化,潜伏着很多风险。

        又是一年新生入学时,媒体总在这时候做足文章。“史上最牛新生,10箱行李7人陪送”,“史上最牛(富)新生,加长林肯护送”,“新生母亲哭求学校为孩子宿舍安装空调”之类的新闻标题和报道如过江之鲫,一个赛一个的轰动,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之势。随后,忧心忡忡的媒体又开始了“90后你何时自立?”“90后你何时‘断奶’?”之类的专题和讨论,决心给90后以当头棒喝,敲醒这些泡在蜜罐里幸福得不知所以的懵懂人儿。

        然而,在这场热热闹闹的讨论中,唯独听不到或很少听到事件的主角——90后自己的声音。带着这个疑虑,我把媒体关于新生入学的相关报道带到课堂上,想听听当事人的看法。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莞尔笑,为这些可爱的学生们,同时也想请那些忧患意识深重的媒体快快舒展紧缩的眉头,事情远没有那么糟。且听同学们的看法:

        “媒体这是以偏概全,不能代表所有90后。”“媒体报道的是个案,我们班没有一例这种情况。”学生思维清晰,逻辑感强。

        “媒体是在炒作,吸引人眼球。”一语击中要害。

        “父母陪我报到,顺便在北京转转,这是一个全家旅游的机会。”不扣帽子,不主题先行,实事求是地分析。

        “我本来可以自己来,但爸妈非要送,这毕竟是个重要时刻,我还是要满足父母的心愿。”“和父母在一起十几年了,现在要离开,父母舍不得,来送送,人之常情。”……换位思考,知道从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总之,父母或亲友团陪同报道的种种原因,没有一个和学生是否自立扯上干系。

        在课堂讨论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生感慨了一句通常是为人父母者的感慨:“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年轻的他也许要到若干年后自己身为人父时才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现在的他也许还会和父母冲突,惹父母生气,不过能说出这句话已经足以让人欣慰。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生活自理完全不是问题,尤其很多学生以前住校。他们之所以欣然接受父母陪送,是为了满足父母心愿,让父母放心,让父母高兴。学生们对父母的感念和体恤,让人感动。谁说90后绝对自我中心,只知接受不知回报?去年有个班讨论“该不该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班上99%的学生选择不送,1%送的前提也是养老院条件要好。我对养老院没有偏见,也不特别在意选择结果。我看重选择的原因,因为它更能说明问题。学生认为父母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儿女在一起,天伦之乐才是老人晚年幸福的最重要内容。这是很儒家的孝顺观念。传统断了吗?至少就我所见,它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就体现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情世故。

        虽然以年代划分人群失之简单,不过一般而言,每一个年代的人总有那个年代相对突出的特点。因为人受环境的影响,而环境在流变之中(当然人也改变环境,这是问题的另一面)。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定会给当时的年轻人留下烙印。且说,这个群体表现出的优点或特点非常鲜明。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他们个性突出,表现自我的意愿强烈;他们不盲从,敢于挑战权威;他们自我规划清晰,目标明确;他们不空想,很现实;他们认同价值多元,心态比前辈人更为宽容和开放;他们的权利意识浓厚等等。

        不过,自信满满的90后也应该有肚量听听那些善意的建言。没有哪个时代(也许魏晋时期是个例外)像今天这样,年轻人以“我与众不同”为傲。我想说,与众不同不只体现在你的发型上,服饰上,言谈举止上,更体现在你的见识上,你思想的质地上,你对正确事情的坚守上。有一次上课谈及简历造假,学生们认为这么做不对,但同时又表示理解,并且承认如果别人都这么做,自己不做很吃亏。谈及潜规则,有学生很老成地说,没有办法啦,社会就是这个样,人要生存嘛,换我也会这样的。是的,大环境让人无奈,但年轻人的理想,年轻人的批判,年轻人对世故的抵触哪里去了?而这是年轻人最可宝贵的品质!十一我去河北爬山,途中遇到一群学生模样的90后,偶然听到下述对话:“别随波逐流了,注意素质!”“我烟已经点着了。”“掐了!”原来秋季干燥,山林易燃,管理方在一些地方题字警示游客,勿带(留)火种。好一个“别随波逐流了”!我顿时对这位一路上搞怪多多的90后刮目相看。

        90后对父母的理解和体恤与媒体报道的自私冷漠适成对照。不过90后显然不应该止步于此,因为你不可能只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与他人隔绝。要把你对父母的理解和体恤推广至你身边的同学和老师,给他们以尊重。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说来动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想当然。理解父母,未见得体谅同学;孝敬父母,未见得尊重老师,皆因与父母是天然血亲,与同学和老师只是半途认识的陌生人。传统社会是熟人世界,人们顾及乡亲议论,往往克己复礼,努力维持良好形象。现代城市人流熙攘,来自四面八方,行色匆匆,互不相干。在这样一个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里,传统道德对人的约束十分有限。能否善待他人,能否诚实待人,这有赖于你先天的善念和后天的修为。人们都认可诚信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在这方面,我们都需要补课。

        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已经直接投射进校园。那些生活于繁华都市家境优越的学生,不能想象偏僻的乡镇高中学生的早餐还是开水馒头就咸菜。那些家庭普通或贫寒的学生,一入大学就感受到了来自物质方面的差距和压力。现在讲和谐,希望和谐的结果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对学生自己而言,我愿意引用《论语》中的一段: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使命。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的90后寄予这样的期望。一代不如一代只是九斤老太的自我安慰。我们年轻时被长辈这么说,现在年龄大了又这么说年轻一代。往回看,总觉得过去好,是老人的思维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它反映了人对其青春时代的怀恋。连孔老夫子都情系三代,魂牵两周,怎么看当时的人怎么不顺眼,可见复古是个思维惯性。今天的90后再过些年会堂而皇之地把这句话抛给00后: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听听而已,当不得真。

        ■王今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