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警惕短视频对青少年语言体系的冲击

    《 文摘报 》( 2025年04月05日   01 版)

      近年来,短视频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高密度、超深度地介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有不少人担忧,短视频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会对中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短视频的语言系统对语文教育产生冲击的本质,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人类语言表达和思维认知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关乎语文教育,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也需要全社会共商解决之道。

      长时高频的情感刺激,让学生失去深度思考能力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其使用的语言也开始形成一种特定的风格。比如,它混杂了口语和网络语言的特点,与交际目的、传播媒介和平台算法密切相关。短视频的单条时长多在15秒到3分钟,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视频的文本必须具备高效表达的叙事结构。具体来说:开头往往要快速切入主题,因为短短三秒钟就足以决定观众是否继续观看。这个所谓的“黄金三秒”必须通过设置悬念、浮夸表达等语言方式牢牢抓住观众。到主体部分,语速一般较快,信息密度大,常采用网络热梗、流行语进行密集轰炸。在结尾部分,还要炮制一个情绪高潮,经常采用的语言手段包括直击痛点、强行升华、大力反转等。

      这种看似“强刺激”的语言风格,对正在学习语言、形成自己语言系统的中小学生而言,其实有不少负面影响。

      首先,在语言规范上,学生正在形成中的书面语系统会受到严重侵蚀。在中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典范雅正的书面语能力,而短视频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不少学生养成了乱用字母词、滥用流行句式、混用网络语言的不良习惯。而且,年龄越小,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危害也越大。

      其次,在阅读写作上,学生会养成碎片化阅读、模式化写作等不良习惯。短视频讲究节奏快、情节简单,如果学生将“3分钟电影解说”等同于原著理解,用梗概式的科普替代系统学习,时间一长,往往会导致学生在阅读长文本时频频跳读,只顾捕捉关键信息而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品察文本的细腻表达。在写作时,也会忽略谋篇布局的重要性,采用线性叙述、快速推进的简单模式,把作文当成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作业。

      尤其是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影响,短视频语言的负面影响不易察觉、却可能极为关键。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用什么样的语言交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模式。短视频会使知识获取“快餐化”,算法推送更是造就了“信息茧房”,学生一旦养成浅认知依赖,就会抑制深度思考,这对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极其不利的。

      此外,短视频的语言表达是极端情绪化的,往往用“不接受反驳”“我直接破防”“泪目”之类的偏激情绪替代缜密的逻辑论证。这种长时间、高强度、高频度的情感刺激,会使学生的情感阈值大大提升,对微妙情感的共情能力大大退化,失去了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的细腻度。

      网络语言影响过大,语文课堂面临挑战

      如何在语文课堂和教学中,规避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要从理论上厘清短视频语言的属性。短视频语言是网络语体的一种重要子语体。所谓语体,是在特定的交际领域,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和传播媒介,展现出独特的语言特征和组织规律的语言表达体系。短视频语言体系主要是基于争夺用户注意力的交际目的、移动平台实时交互的媒介特性,以及适配平台算法的语言变异等多重因素而形成的。所以,从这个意义而言,短视频语言是当代网络交流促生的话语新模式,也并非什么洪水猛兽,在它的传播领域里是应运而生的自然产物。

      由此可见,我们并不能用书面语的规范、典雅标准来要求短视频语体,更不可能在网络交流语境里彻底消灭短视频语言。

      针对短视频语言,语文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它的影响力太大,使用范围过泛。很多青少年学生过分密集地接受这种特殊语体的输入,不分场合地模仿滥用,导致书面语能力严重受损,进而也带来了思维过程的简单化、片面化,情感表达的浮夸化、偏激化。要知道,汉语有着非常悠久、非常雅致的书面语系统,而青少年正是语言规范、语体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时没有充分的语言材料输入,缺少熟能生巧的大量训练,就会导致书面语能力的永久缺失。

      与其“消灭”短视频语言,不如培养学生的语体感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媒介语体的异同。例如,短视频语言通常简洁、直白、富有节奏感,带有一定的娱乐性和情绪冲击力;而书面语体则更加复杂、严谨、逻辑性强,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细度。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语体的适用场景和表达效果,从而在交际活动中区别运用。

      在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更应该抓住书面语体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首先,可以通过扩大学生的书面词语存储量,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资源;其次,引导学生感受字、词、句的细微差异,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比如,通过赏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用词和句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精准的语言传递复杂的思想和情感。此外,复杂句式的理解与写作也是书面语训练的重要环节。短视频语言往往以短句为主,而书面语则常常需要运用长句来体现复杂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

      总之,面对短视频语言带来的挑战,全社会应该携手合作,构建更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帮助年轻一代在技术浪潮中保持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思维认知的深刻性,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文汇报》3.28 徐默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