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目前已有浙江、北京、江苏、广东等12个省市的逾千所学校明确放春假。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打破传统校历,在4月下旬增设3天春假。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经典的“曾点之志”描绘的就是春游的场景。自得适意、逍遥洒脱,在自然中感受与万物同游、与天地同在的乐趣,是一种非常好的生命教育。孩子们很少有机会被这样郑重其事地“请”出教室、走进自然,去感受什么叫“吹面不寒杨柳风”,什么叫“我言秋日胜春朝”,去体验生命的美好、拓展生活的边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心能量的补给其实会让人一生受益。多年之后,那个曾经兴奋地迎接春秋天的孩子,很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被这种年少时的美好体验治愈。
通过保障各个群体休息休假权益,来改善提升消费环境,是当下扩内需促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提振消费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经济刺激,老百姓有钱有时间之外,还要有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有位退休的老友在谈及丰富的退休生活时曾开玩笑:自己或许产生不了新质生产力,但还是能产生美好生活力的。如此看来,放春假、秋假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会亏。各地要探索与当地情况相符的落地方案,给孩子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不应该是个多难的事儿。
(《浙江日报》3.26 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