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滕王阁序》
坐在滕王阁上的王勃,一定怀念着那些邂逅过的繁华与盛宴吧。令他最记忆犹新的,大概是每年三月初三,长安城内的上巳浮江宴。
天之骄子,年少成名
据说,隋朝大儒王通的孙子王勃是个天才,六岁就能做文章,名扬长安。
麟德元年(664),右相刘祥道巡察关内(潼关以西的王畿附近),王勃向他上书自荐,刘相公直呼他为神童,并向天子举荐他。后来,唐高宗李治召见王勃,当面考察。王勃旁征博引,得天子分外赏识。
后来,王勃做官了,得到了“朝散郎”的官职。这是个从七品上的散官,并不负责具体事务——因为他太年轻了,才十六岁呢。可朝散郎已经足以彰显这位得意少年的身份。沛王李贤比王勃还小几岁,他听闻王勃的才学,十分仰慕,便让他来到王府侍读。
坊间都有个传闻,说王勃年纪轻轻就能写出那样好的文章,是因为有个诀窍——“饮墨”。他写文章前,并不细细思考,而是研墨数升酣饮,饮够了便蒙头大睡,睡醒后提笔做文,自如挥洒,一字不改,人们称之为打“腹稿”。王勃听后无言苦笑,“饮墨”自然是讹传,这世上哪儿有喜欢饮墨之人。可他写文章前的确爱酣饮,只不过饮的是酒。王勃喜欢节日,节日里不仅能参加各种宴会,还能喝上美酒。比如五月五的菖蒲酒,九月九的桂花酒,还有新年时的椒柏酒:“柏叶为铭,未泛新年之酒。椒花入颂,先开献岁之词。”(《守岁序》)
过了元日与上元节,会迎来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人们用青囊装着五谷瓜果的种子互相赠送。之后,便是三月初三的上巳节。
曲江三月,最喜“浮江宴”
上巳节又叫女儿节,每到这天,很多人家会为自家的女儿举行“笄礼”。
这天的长安城街巷却比往日冷清了不少,因为人们都到曲江去踏青赏春了。曲江又叫“芙蓉园”,本是天然池沼,因其蜿蜒曲折,故名“曲江”。前隋营建大兴城,曲江池被扩入长安东南角。三月的曲江风光旖旎,花香四溢,烟波明媚,到处都是鸟儿的吟唱之声。长安人家都穿着新装,汇集在曲江之畔。人们临水祓禊(fúxì),将兰草香芷撒入水中,并以此濯洗沐浴,祓除不祥之气,随后折柳编织成柳圈,据说戴在身上能够祛除虿毒。
深闺女子在这天穿上靓丽衣裳,来到曲江赏花祈福。富家女子还喜欢佩戴名贵的花卉,并以花卉互斗嬉戏取乐,人们将其称为“斗花”。
比斗花更令王勃企盼的是声势浩大的彩船竞渡。竞渡还没开始,江边便挤满了前来观战的人们,大家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每一艘龙舟的竿头上,都飘扬着斑斓的彩带。伴随着三声鼓响,龙舟从水中跃出,岸上的人们开始热情地欢呼呐喊。龙舟如流星般绚烂地划过水面,破浪前行。
按惯例,上巳节时官员们也休假一日,文人骚客们在曲江禊饮赋诗。富贵人家在水边搭起帷幔,竖起屏风,终日饮宴。人们还将枣子或煮好的鸡卵投入水中,枣子和鸡卵漂至何处,便任由人们拾起食之,是为“曲水浮绛枣”“曲水浮素卵”。
王勃喜欢曲江三月的人间烟火,尤其喜欢坐在画舫中,享受美酒佳肴,品赏轻歌曼舞。设于曲江画舫上的宴席,有个好听的名头——“浮江宴”。阳春三月,正是吃荠菜的好时节,餐盘里往往会出现荠菜的身影,吃得最多的肉食是羊肉。
羊肉有许多吃法,比如“生羊脍”,还有用细羊肉熬制的“细供没忽羊羹”,专门用羊皮制作的“拖刀羊皮雅脍”、露浆山子羊蒸等,还有用羊肉、羊肠、羊内脏缠豆苗制作而成“格食”。鸡肉吃法亦很别致,如“剔缕鸡”是将鸡肉剔骨后切丝制作而成的。用牛羊的奶脂配上鸡血制成冷盘,便是“红罗丁”。此外,还有用羊奶和鱼制作的“乳酿鱼”;用鸡卵或鸭卵以及甲鱼烹制的“遍地锦装鳖”等。
主食除了碎金饭,还有汤饼,上面点缀着香菜,还有个好听的名字——“汤装浮萍面”,羹类有鱼羹、香翠鹑羹、折箸羹,还有滑饼、千金碎香饼子、花折鹅糕、云头对炉饼、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杨花泛汤糁饼等各色小吃,令人目不暇接。
王勃和雅士们在宴席上吟诗作赋,歌咏良辰美景:“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
因檄文丢官,英年早逝
上巳节除了祓禊、竞渡、带柳、吃鸡卵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拔河等习俗。王勃觉得最起劲的,是斗鸡,甚至还因为斗鸡写的一篇檄文丢了官。
每到寒食,长安街头都是斗鸡博戏的人们。王爷们也爱斗鸡,沛王李贤、周王李显(后改封为英王)同样着迷于斗鸡。有一回,李显的鸡被李贤的鸡击败,作为侍读的王勃写了一篇言辞犀利的《檄英王鸡》为沛王助兴。
唐高宗看《檄文》后,雷霆大怒。王勃在文中并没有涉及各位王爷的文字,可其言辞之犀利也令天子不寒而栗——不尽力战斗的鸡,应立即拉到鸡坊行刑,可不能像对待其他家畜一样怜悯它们,因为它们的存在定会连累家族,表现懦弱的鸡也应格杀勿论,而且执刑时还得用牛刀:“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初唐时,权力斗争腥风血雨,兄弟反目的事比比皆是。天子希望各亲王兄弟间能和睦共处,可王勃之文难免令天子由鸡联想到人,当即废除王勃的官职,将他赶出了沛王府。
丢官后的王勃流寓各地,到过蜀地,去过虢州(今河南省西部),还受过牢狱之灾,后适逢天子改元,大赦天下,得以出狱。
上元二年(675)六月,曾经的沛王、如今已经二十岁的雍王李贤晋封太子,想起了曾经陪伴自己的王勃。他想让王勃官复旧职,但王勃没有接受。这年八月,他从故乡龙门出发,沿着运河南下省亲。
九月时,王勃途经洪州(江西南昌),他参加了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办的聚会,并写下了《滕王阁序》。随后,他沿着赣江南下,经虔州(江西赣州)进入岭南,到了广州。
那时的广州通海夷道,港口里每日都能看见从天下各地汇聚而来的商船,那些大船上装载着堆积如山的珍宝,令人大开眼界。王勃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坐船去交趾探望父亲。也许他被大海表面的明媚欺骗了,隐藏在水天一色之下的,是惊涛骇浪。王勃再也没有回来。
(《北京青年报》 3.25 邱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