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显著改变”“完全逆转”……这些“惊呼”近来频频出现在美国媒体关于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报道中。《华尔街日报》说,特朗普政府显著改变了战后数十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从根本上重塑美国与世界的关系。
然而,美国知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在其《美国总统及其外交政策》一书中写道:“看看二战后所有美国总统的表现便能明了,(特朗普政府)这些行为并非前所未有。”
在退群断供问题上,里根政府1983年曾表示要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由是随着该组织成员数量的增加,美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被稀释”,该组织已不再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奥巴马政府2011年也曾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该组织成员为由,大幅削减对该组织的经费支持。这些做法的本质是,对于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特朗普与他们并无二致。
特朗普政府对待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方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政府为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抽身,瞒着美国扶植的南越政权同北越方面在法国巴黎进行秘密谈判。为让南越接受相关协议,美国承诺向南越提供大量援助。1973年1月,美国同越南各方在巴黎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随后开始撤军,但此前对南越的援助承诺最终沦为空头支票。时任南越领导人阮文绍的话令人玩味:“成为美国的敌人很容易,但要成为朋友却很难。”
特朗普政府也不是首个想要占据格陵兰岛的美国政府。1946年,随着冷战“铁幕”徐徐落下,美国杜鲁门政府看中格陵兰岛的地缘战略价值,向丹麦提出以价值1亿美元的黄金和阿拉斯加州部分油田的开采权来换取格陵兰岛。1946年12月,时任美国国务卿伯恩斯在与时任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会晤时提出,丹麦将格陵兰岛卖给美国会是“最直接且令人满意的选择”。丹麦对美方的提议感到震惊并予以拒绝。
美国政府在争夺战略矿产资源时的不择手段也早有体现,刚果(金)是受害者之一。刚果(金)的前身比属刚果时期,美国约四分之三的进口铜矿、约八成的工业钻石都来自这里,其铀矿曾为美国核武器研制发挥关键作用。1960年6月,比属刚果宣告独立,成立刚果(利)。美国认为该国时任总理卢蒙巴持亲苏联立场,担心丰富的矿产资源会落入苏联之手,于是策划了推翻卢蒙巴的秘密行动。美国媒体此后揭秘,卢蒙巴本人的遇害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有直接关联。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韦斯曼指出,矿产资源是美国干涉该国的最主要动机。
在经贸问题上奉行保护主义政策、在巴以冲突等问题上长期持不公正立场,更是美国历届政府的常规操作。英国《卫报》评论:“哪怕在那些更有绅士派头的总统执政期间,美国也长期保持着违反国际法、羞辱国际机构以及凭借其超级大国地位采取单边主义行径的记录。”
正如英国《卫报》专栏作家奈斯琳·马利克所言,特朗普政府的诸多政策并非凭空而来,其所暴露的恰是美国的本来面目。“‘特朗普主义’有许多根源,其中之一便是由特朗普的前任们构建的政治体制。”
(《新华每日电讯》3.25 刘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