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我国依靠低成本优势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现在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生产成本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创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用机械的思维进行预估;创新需要土壤,需要精心呵护才能成长。对此,政府需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产业政策实际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不过,产业政策不容易做好,这也是事实。关键在于明确产业政策克服市场失灵的定位。在市场无法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产业政策可以助力企业顺利进入新兴产业。但产业政策不能限制竞争,要有退出机制,且不应成为个人或企业牟利的手段。
比如新能源领域,国家为支持多做新能源产品,给予了一些政策层面的支持。政策对创新大力支持肯定没问题,但是从理论上来说,无论补贴还是支持,都要在市场这个大框架下进行,支持的重点应该放在克服技术瓶颈方面。
另外,要保护民营企业的信心。民营企业对我国创新的贡献达到70%以上,因此,支持民企其实就是支持创新。最近政府出台了许多支持民营企业、保护民营企业家的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看,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十分强劲。政府需要做的可能是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环境,关键还在于如何界定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分工。
政府可以支持基础研究、建设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让企业决定创新什么、怎么创新。目前特别需要重新评估甚至完善的是产业政策实践,有效的产业政策需要适当定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规范可能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北京日报》3.24 黄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