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写狐,幸亏还有蒲松龄

    《 文摘报 》( 2025年04月02日   05 版)

        清代绘本《聊斋全图·辛十四娘》

      《聊斋志异》俗称《鬼狐传》,近500篇作品中,写狐的达82篇,占全书1/6,且多精品,篇幅亦长。狐妖,究竟有什么特色?本文略作钩沉,以纪念蒲松龄去世310周年。

      古人敬狐又怕狐

      狐妖之说,其源甚早。

      《山海经》多处记载了狐,如“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狐被视为祥瑞,汉纬书《潜潭巴》称:“白狐至,国民利。”《史记·五帝本纪》也称: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中貔,《尔雅》释为“白狐”。

      一方面,古人认可狐的道德。《说文解字》称:“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其色中和”指狐狸毛色棕黄,在五色(青、赤、白、黑、黄)中较和谐;“小前大后”指头小尾大,有尊卑之序;“死则首丘”指狐狸死时头朝洞穴,不忘本。

      另一方面,古人又怕狐。同样是《说文解字》称:“狐,祅(同妖)兽也。鬼所乘之。”或与狐狸昼伏夜出、诡计多端的习性有关,狐身体小,常钻入墓穴吃死尸,且叫声恐怖。

      敬狐又怕狐,可能与汉代兴起的“物老为精”观有关,葛洪在《抱朴子》中说:“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

      狐狸为何坏了名声

      从南北朝起,狐狸突然变成妖兽。

      李炳海先生在《部落文化与先秦文学》的青丘射虎一节中说:“先秦文学中,狐形象是君主、权势的象征,或是作为男性配偶出现,或者是眷恋旧居的形象。”学者夏侯轩指出,狐代表的是有力量的君主,而先秦掌握权力的基本上都是男性,故狐形象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的。但到了唐宋时期,明显出现了狐妖雌化的倾向,甚至进一步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狐妓形象。

      原因有二。

      一是胡人进入中原后,时人常借“狐”骂“胡”。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记载,唐代名将哥舒翰与胡人安禄山在宫中见面时,曾说“野狐向窟嗥,不祥”,致安禄山当场翻脸。

      二是道教与佛教相互竞争,双方都创作了一些狐狸故事,讽刺对方没有镇妖的本事,狐狸成了众矢之的。

      到了宋代,形势急转直下。学者任志彊在《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一文中表示:“与唐人开阔的胸襟相比,宋人显得敏感自闭,这种差异也显现在对狐狸的观念上。宋明文士普遍丑化狐狸,狐狸形象一落千丈。”

      南宋理学家朱熹极端“厌狐”,注《诗经》中“匪赤莫狐”时,写道:“狐,兽名,似犬黄赤色,不祥之物,人所恶见者也,所见无非此物,国将危乱可知。”注“有狐绥绥”时,写道:“狐者,妖媚之兽。”任志彊指出:“《诗经》时代,狐狸并未出现妖化现象。宋之前的解经者对狐狸的解释,都从普通动物角度出发,并未将狐狸与人事吉凶相牵连。”

      宋代理学勃兴,主张理性接管日常生活,可民间巫术常借狐狸说事,文人普遍“厌狐”。宋明狐精故事创作量锐减。

      幸亏还有蒲松龄

      《聊斋志异》中狐精的形象被彻底逆转。

      一是蒲松龄刻意遮蔽了狐精的兽性。学者张美洲、王军涛指出,以《狐嫁女》为例,嫁女的狐翁,对偷窥者不仅不生气,反而称“不意有触贵人,望勿深罪”,邀其做客,比人类还懂礼节。

      二是平等看待人狐感情。比如《鸦头》中,刻画了一位忠贞于爱情的狐女,不惜离家出走、与母为敌。人怕狐精,因其是异类,可“吾生之前、死之后,安知其不为异类”,人与狐妖的区别只是轮回的阶段不同,众生之间本应平等。

      三是呈现狐精的“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一面。据学者林春虹钩沉,《嫦娥》中写到狐女颠当为成全宗子美与嫦娥的婚事,宁愿自己避开,且力劝修仙的嫦娥留在宗子美身边;《辛十四娘》中的冯生“少轻脱,纵酒”,他费尽心机,得到了狐女辛十四娘的爱,却品性不改,惹来杀身之祸,辛十四娘救了冯生,最终还是离他而去……在这些故事中,狐精充满人性光辉,敢爱敢恨,勇于牺牲。

      四是狐精们不仅有智慧,还善于反省自己。故事《雨钱》中,狐妖仰慕秀才博学,与之结交,秀才却让狐翁为他偷钱,狐妖故意让秀才空欢喜一场,并骂道:“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在《红玉》中,蒲松龄写道:“非特人侠,狐亦侠也。”

      (《北京晚报》3.26 蔡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