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苏轼父子情

    《 文摘报 》( 2025年03月26日   05 版)

      “无官一身轻”,此语广为人知,其实紧接着还有下一句“有子万事足”。其出处源自苏轼。在海南儋州贬谪地,年逾花甲的苏轼,喜闻弟弟苏辙添了第四个孙子,欣然作诗《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祝贺,其中便有这两句。他还在诗后自注:“吾与子由共九孙男矣。”经历了一生宦海沉浮、仕途蹭蹬,苏轼喟然彻悟:不做官一身轻松,有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万事足矣。

      苏轼生有四子:苏迈、苏迨、苏过、苏遁,没有女儿。幼子苏遁未成年,只活了十个月。苏遁生于黄州,母亲是苏轼的侍妾王朝云。时年苏轼四十九岁,老生儿,分外珍爱。幼儿眉眼酷似老爹,颀然颖异,给“吾老常鲜欢”的苏轼带来许多欢笑。可惜,这孩子在苏轼由黄州量移汝州途中,病亡于金陵。苏轼“作二诗哭之”,云:“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虽然此儿命短,满月之时却让苏轼留下了一首传诵千载的名篇《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长子苏迈,苏轼原配夫人王弗所生。七岁就没了亲娘,好在继母王闰之是母亲的堂妹,将其视若己出,这一点令苏轼倍感欣慰。苏迈性格沉稳,和二弟苏迨相差十一岁,作为长子,一直是全家的顶梁柱。乌台诗案爆发,苏轼由湖州被押解到京师,苏迈只身相随。二人暗中约定,苏迈往狱中送饭只有菜和肉,如收到凶讯,则只送鱼。过了一个月,苏迈去陈留求粮,委托一亲戚送饭,却忘了交代那个约定,偏偏亲戚出于好意就烹了鱼送到牢中。苏轼看到大惊,以为必死,遂给苏辙写了两首“遗诗”。苏迈这个疏忽让父亲吓个半死。

      元丰七年六月,苏迈出任饶州德兴县尉,苏轼送他到湖口,顺便游览了石钟山,并写下名篇《石钟山记》。临别,他送给儿子一方砚台,作《迈砚铭》。苏迈为官颇有政声,苏轼曾给朋友陈季常写信:“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

      次子苏迨、三子苏过,皆为苏轼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所生。苏迨相貌奇特,脑袋长,额角尖,爱给人起外号的苏轼,遂以“长头”呼之。苏迨打小体弱多病,四岁还不会走路,需人抱着或背着。这成了苏轼夫妇的一件心事。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认识了高僧辩才法师,请他给苏迨祝祷摩顶,结果,“起走趁奔鹿”,苏迨能像小鹿一样奔跑了。苏轼称“诸子惟迨,好学而刚”“迨好学,知为楚辞,有世外奇志”,对次子怜惜有加。

      苏迨十六岁那年,随父亲去登州赴任,途遇大风,写了一首《淮口遇风》。苏轼看后大加赞许,写诗唱和,不惜贬损自己:“我诗如病骥,悲鸣向衰草。有儿真骥子,一喷群马倒。”苏轼自称“誉儿有癖”,孩子们每有一点成绩辄不吝夸赞鼓励。这与陶渊明完全相反,陶渊明曾作《责子》诗,对五个儿子的顽劣淘气一通数落,夸张戏谑中也见慈父心肠。

      元祐初年,苏轼出面为苏迨求婚,娶欧阳修三子欧阳棐的六女为妻。几年后六女病故,又续娶其妹七女。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北宋两代文坛领袖通过苏迨联姻,结秦晋之好,传为一段佳话。

      苏轼一生有三个贬谪地:黄州、惠州、儋州,在黄州的四年多,三子苏过还在童年,而惠州、儋州的这七年,苏过已是大小伙子,一直由他陪伴照顾父亲,日常起居,筑房盖屋,一体承担。在海南岛,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吃尽苦头,曾一度断炊,学“辟谷法”“龟息法”,以对付辘辘饥肠。后来苏过有诗云:“江边空忍泪,我亦肝肠绕。崎岖七年中,云海用浩渺。”“丁年而往,二毛而归”,从海南岛北归时,苏过才三十岁,却已两鬓斑白了。

      尽管阴霾笼罩,愁云惨淡,但屡屡有阳光破空而出。在苏轼心中,乐观和坚韧是阳光,儿子苏过更是阳光。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幼子过,文益奇,在海外孤寂无聊,过时出一篇见娱,则为数日喜,寝食有味。”又说:“清明日,闻过诵书,声节闲美。”听儿子读书如闻乐声,心情大好。苏过用山芋给他做了一碗玉糁羹,他大赞香似龙涎、味如牛乳,“色香味皆奇绝”。夸张的言辞里是对儿子一片孝心的承情。他还写诗云:“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酬。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不?”这里又拿陶渊明说事,我们父子俩一唱一和,请问陶县令,你可有此乐乎?

      苏轼三个儿子中,苏过的艺术成就最高,已成公论。他在父亲的身边最久,耳濡目染得其风神真传。一次,苏轼看了他画的《枯木竹石图》,“誉儿癖”发作,赞曰:“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老可”,指文与可,画竹名家,苏轼画竹也是受其影响。苏轼将儿子与文与可相提并论,而且“传神”自然超过了“写真”。从此,世人皆以“小坡”称呼苏过。

      (《今晚报》3.3 刘江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