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别让算法沦为算计

    《 文摘报 》( 2025年03月26日   03 版)

      大数据算法为赋能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用得好,“懂你”的算法能帮助商家更准确了解市场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双方共赢。用得不好,算法沦为“坑人”的算计,会侵犯消费者权益、破坏市场生态,商家也会受到反噬。

      面对社会诟病,一些企业为大数据“杀熟”站台,或者辩称是算法技术不够成熟,或者解释是“差异化营销”。

      童叟无欺、同品同价、公平交易等,是最基本的商业伦理,也是最基本的文明规则。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如何变化,这些基本的商业伦理和文明规则不能丢弃。部分商家运用大数据算法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对消费者实施区别对待,违反市场公平原则,违背商业伦理,为法律所不容。

      大数据“杀熟”已经引起多方关注。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出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多地也陆续开展相关行动,对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开展治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市场监管部门也明确提出,要对大数据“杀熟”加强综合治理,提高算法透明度,优化算法规则,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仍有不少制度性漏洞亟待堵住。

      为此,需要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厘清“差异化营销”和“大数据杀熟”的边界。明晰市场准入机制,完善市场监管制度,让大数据算法走出技术“暗房”,消除与消费者的信息差边界。

      建立大数据算法制定依据和检测办法的“公平秤”,加快推广设立第三方检测机构,让大数据算法戴好安全的“辔头”。

      持续完善法治体系建设,针对大数据算法产业链上各类主体,设置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措施,拓宽消费者受算法侵害的责任认定、维权路径,多措并举破解大数据杀熟的“数缚”。

      (《北京青年报》3.18 姜伟超 马莎 王铭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